“双减”下小学美术课的新花样
“双减”下小学美术课的新花样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小学美术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教师们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设计跨学科融合课程,让美术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小学美术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艺术小学近期举办了一场教师教案与学生作业展评活动,展示了“双减”政策下学生学习的新风貌。作业展览区,一件件精心准备的学生作业琳琅满目,样式多样,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充分体现了孩子们无限的创造力和扎实的学习基础。从语文的手抄报、作文集,到数学的创意解题报告、对称图形拼贴;从英语的手绘作业集,到科学的小发明,再到艺术课上的绘画作品……每一份作业都是学生们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展现了他们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探索与成长。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作业融合了跨学科元素,如结合英语与美术制作的“手绘英语”,以及融合科学与道法的“环保小制作”,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学生们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彰显了学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积极尝试。
教师教案展评区同样吸引了大量关注。教师们提交的教案设计新颖,目标明确,过程翔实,充分展示了他们在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上的创新与思考。展评期间,教师们分组参观,仔细浏览每一项作业和教案,不时停下脚步,相互交流心得,对亮点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提出了宝贵的改进建议。同行间的互评互学,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专业成长,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新的灵感和方向。
此次展评活动,是对“双减”政策下学生学习新风貌的一次全面展示,也是对教师教学创新成果的集中检阅,不仅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活力和探索热情,更为学校未来在持续落实“双减”政策、全面提升学生素养的道路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数字技术赋能,提升教学效果
数字化技术正在为美术教学插上科技翅膀。在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快乐的人》一课中,教师巧妙地将数字技术融入教学各个环节,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游戏导入环节,教师通过“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将一张纸立起来?”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当难度升级到“将扭扭棒立起来”时,学生陷入困惑。此时,教师利用微视频演示线材立起来的过程,并通过平板的画笔工具圈出关键环节。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线材通过扩大受力面和稳定重心立起来的原理。
在感受快乐环节,教师利用平板的抓拍功能记录学生的表情和动作,通过大屏投影展示给全班同学,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发现快乐就在身边。
体验快乐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平板中的白板功能,以“火柴人”的形式快速画出人物动态的骨式图。这一环节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即运用线材的造型手法表现快乐的人物动态。
最后的分享快乐环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使用平板拍摄功能,制作定格动画,让创作的“快乐的人”动起来。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不仅让课程各环节衔接自然,课堂充满欢乐,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感知快乐的多样途径。
跨学科融合,拓宽艺术视野
美术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绘画技法,而是与多个学科进行深度融合。例如,在教授《节日礼花》时,教师将课堂教学与母亲节相结合,让学生亲手制作礼物,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升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小学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教师们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应用数字技术、设计跨学科课程等方式,让美术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这些探索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升了他们的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真正实现了“双减”政策的目标,帮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