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过后,聊聊馒头包子的前世今生
双节过后,聊聊馒头包子的前世今生
双节过后,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少不了几样传统美食,其中最常见莫过于馒头和包子了。这两种看似普通的面食,背后却藏着一段段有趣的历史故事。
从“蛮头”到馒头:一段传奇的诞生
馒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的《事物绀珠》记载了“秦昭王作蒸饼”,这可以说是馒头的前身。但真正让馒头登上历史舞台的,还得说到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
相传诸葛亮在征讨孟获时,需要渡过泸水。但由于当地有恶俗,需要用人的头颅祭祀河神。诸葛亮不忍心伤害百姓,于是想出了一个替代方案:用面包裹肉馅,做成人的头颅形状,来代替人头祭祀。这就是“蛮头”的由来。
《三国演义》中对此有生动的描述:“诸葛亮命行厨宰牛马和面为剂,塑成假人头,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这里的“馒”通“蛮”,“馒头”就是“蛮头”的意思。
不过,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事物纪原》中提到这个故事时也注明是“稗官小说”,也就是说,这可能只是后人附会的说法。但无论如何,这个故事为馒头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包子的演变:从祭祀用品到餐桌美味
包子的历史同样悠久。在晋代束皙的《饼赋》中就有“三春之初,阴阳交际,于时亨宴,则曼头宜设”的记载。这里的“曼头”其实就是包子的古称。东晋的卢湛《祭法》中也提到“春祠用曼头”,说明包子在当时是重要的祭祀用品。
到了宋代,包子开始分化出不同的种类。《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当时汴京的各种包子,如“更外卖软羊诸色包子”。南宋的《梦粱录》更是详细记录了临安城中的各类包子,包括“四色馒头、细馅大包子……杂色煎花馒头、糖肉馒头、羊肉馒头、太学馒头、笋肉馒头、鱼肉馒头、蟹肉馒头、假肉馒头、笋丝馒头、裹蒸馒头、波菜果子馒头、辣馅糖馅馒头”等等。
南北之争:馒头还是包子?
有趣的是,关于馒头和包子的称谓,在中国南北方有着明显的差异。北方人通常把无馅的叫馒头,有馅的叫包子。而南方人则保留了古称,无论是有馅还是无馅,都统称为馒头。比如在上海话中,有“菜馒头”“肉馒头”这样的说法,而无馅的则叫“淡馒头”。
这种差异背后,反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北方以小麦为主食,因此对面食的分类更为细致;而南方则以稻米为主,对面食的称谓相对简单。
传承与创新:传统面食的新发展
从最初的祭祀用品,到如今餐桌上的日常美食,馒头和包子见证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变迁。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种传统面食也在不断创新。比如出现了各种新式馅料,甚至还有加入了现代元素的“网红”馒头和包子。
但无论如何变化,它们始终承载着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正如陆游诗中所说:“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这些简单的面食,不仅滋养了中国人的胃,更滋养了中国人的文化记忆。
双节过后,当我们再次品尝这些熟悉的美味时,不妨想起它们背后那段段有趣的历史,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