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春山》里的“三月三”,你get了吗?
《上春山》里的“三月三”,你get了吗?
“三月三来山青草漫漫”,这句歌词出自2024年央视春晚的热门歌曲《上春山》。歌曲中反复出现的“三月三”,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日期,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
三月三的历史渊源
“三月三”又称为“上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期。据《周礼》记载,上巳节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人们会在农历三月初三到水边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神灵护佑,驱除不祥,预防疾病。
魏晋时期,上巳节成为文人雅士喜爱的集会活动。《兰亭集序》中记载:“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41位名士,在兰亭举行祓禊仪式后,进行了著名的曲水流觞活动。他们坐在蜿蜒的溪流旁,将酒杯放在水上任其漂流,酒杯停在谁面前,谁就要饮酒赋诗,或表演才艺。
宋代以后,上巳节逐渐与寒食节、清明节合并,其独立的节日地位逐渐消失。但其文化内涵并未消失,而是融入了其他节日的习俗中。例如,人们会在“三月三”祭祀轩辕皇帝诞辰,以表达对中华民族始祖的崇敬之情。
三月三的民族传承
虽然上巳节在汉族中的独立地位逐渐消失,但其文化内涵却在多个少数民族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壮族、侗族、布依族等民族至今仍保留着独特的“三月三”节日传统。
在壮族地区,“三月三”被称为“歌圩节”,是壮族人民的重要节日。节日当天,人们会制作五色糯米饭,举行对歌活动。青年男女通过抛绣球、碰彩蛋等方式表达爱意,展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布依族的“三月三”则被称为“向善节”。节日当天,布依族人会制作五色花米饭,上山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人们还会进行对歌活动,表达对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上春山中的三月三
《上春山》的歌词巧妙地将“三月三”与春天的美景相结合,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魅力。歌词中写道:“二月天杨柳醉春烟,三月三来山青草漫漫,最美是人间四月的天。”这几句词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更暗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春天的赞美。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的歌词中巧妙化用了14首古诗词,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一江春水绿如蓝”化用了白居易的《忆江南》,“春色闹人那不得眠”则来自宋祁的《玉楼春》。这些古诗词的融入,使得《上春山》不仅是一首现代歌曲,更是一首充满传统文化韵味的诗篇。
通过《上春山》,我们不仅听到了一首优美的歌曲,更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正如词作者玉镯儿所说:“希望大家在听歌的时候,多温习一下中国的传统古诗词。”这首歌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美好,更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让“三月三”这个古老的节日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