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水”玩具大揭秘:安全隐患与使用指南
“假水”玩具大揭秘:安全隐患与使用指南
近期,有一种外包装看似是饮料,气味也与饮料相仿的新型玩具——“假水”在儿童群体中风靡。这些玩具在校园门口的小卖部、文具店及网络上大量售卖。那么,“假水”玩具到底是什么?究竟安不安全?一起来看市场监管部门的解读。
“假水”是什么?
“假水”玩具的内容物为水晶泥,是一种软性造型材料,外形与液体相似。商家将其制作成各类碳酸饮料或果汁奶茶的颜色,放入与饮料瓶相似的外包装中。由于这类产品味道香甜,手感有弹性,可以捏成各种形状,好看好玩又解压,所以受到孩子们的追捧,逐渐成为了玩具中的“网红”。
“假水”有无危害?
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对“假水”开展过市场排摸和风险调查,结果显示:“假水”对低龄儿童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存在造成儿童误食的风险
“假水”因其外形和气味都酷似日常售卖的饮料,因此容易被低龄儿童误认为是食品,放入口中吸吮吞咽,容易导致消化道梗阻,甚至造成窒息安全隐患。因此,对于低龄的儿童来说,独自玩耍“假水”是不安全的,家长应当在一旁陪护。
原材料硼砂并不像传闻的危害那么大
“假水”的内容物为水晶泥,从工艺上来看,为了增加其可塑性和可玩度,在制作中一般会添加一定量的硼砂。市场监管部门曾多次组织疾控、质检等领域专家开展研判,从现行标准情况来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中国、美国等其他国家的标准,均无对玩具中硼砂的限量要求。从使用场景来看,玩“假水”及水晶泥玩具时,主要以皮肤接触为主。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研究结果表明,完整的皮肤对硼酸和硼酸盐的吸收效果很差,低于人体每天从食物和水中摄入的硼(2.8±1.5)mg。因此,通过正常途径玩“假水”或水晶泥玩具,硼砂暴露量极低,消费者不必过于担心。
所含防腐剂可能导致过敏
“假水”中可能添加异噻唑啉酮类物质、三氯生、三氯卡班等防腐剂。以应用最广的异噻唑啉酮类防腐剂为例,此种防腐剂可能会造成过敏性皮炎。如果儿童要玩“假水”或水晶泥玩具,一定要及时洗手,避免防腐剂残留,造成皮肤过敏。
部分“假水”产品标识缺失
从市场排摸情况来看,部分“假水”及水晶泥玩具未按法律法规或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标明警示标志或中文警示说明。未标明“内含小零件”和适用年龄段为3岁以上,缺少“不得食用”的警示语或警示语字体过小。
消费提示
近年来,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对水晶泥玩具开展监督抽查,组织头部生产企业开展会商和质量技术帮扶,同时将水晶泥玩具明确作为解压玩具列为“上海市儿童和学生用品质量安全守护三年行动”的重点产品并加强监管。
正值开学季,提醒各位家长和孩子在使用“假水”玩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假水”玩具,切勿购买无中文标识品名、厂名、厂址的“三无”产品。
- 不建议给3岁以下儿童购买和玩“假水”玩具。3岁以下儿童容易发生吞咽、吮吸等生理行为,更容易产生异物卡喉等窒息风险。
- 3岁以上儿童应在成人的看护下玩“假水”,玩耍过程中,避免接触眼睛、口鼻,小心误食,玩完“假水”及时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