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致命误判: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撤退之争
希特勒的致命误判: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撤退之争
1942年11月19日,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外围发动了代号为“天王星行动”的大规模反攻。德军第六集团军和第四装甲集团军的33万精锐部队,很快便被苏联红军分割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及其周边地区。德军统帅部意识到,如果不能迅速解围,这支精锐部队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库尔特·蔡茨勒多次向希特勒建议,命令第六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撤退,以避免更大的损失。他在日记中写道:“我随时用电话向希特勒报告前线的发展情况,我一再向他指出,执行主要解决办法,也就是从斯大林格勒撤退的时机,现在已经来到。”
然而,希特勒却固执己见,拒绝了这一建议。他像往常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丝希望,坚持认为德军能够击退苏军的进攻。当蔡茨勒指出即使投入H装甲军也难以阻止苏军前进时,希特勒仍然不为所动,甚至命令他的指挥车从巴伐利亚返回东普鲁士的大本营。
希特勒之所以坚决反对撤退,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1941年冬季莫斯科战役的记忆。当时,德军通过顽强抵抗击退了苏军的反攻,这让他深信禁止撤退的命令拯救了德军,使其避免了拿破仑军队在1812年的命运。正如德军将领曼斯坦因在《失去的胜利》一书中分析的那样:“希特勒遂深信他禁止任何自动撤退的命令,已经拯救了德军,使其不至于遭受拿破仑军团在1812年所遭遇到的同一命运。”
但是,斯大林格勒的情况与莫斯科截然不同。德军第六集团军已经被苏军重重包围,失去了机动能力。更糟糕的是,苏军不仅占领了位于卡拉奇的前哨机场,摧毁了德军的近距离侦察机,还成功在顿河旁的高地建立了桥头堡。德军的补给线被切断,燃料和弹药都已严重短缺,许多重型武器和坦克因缺乏燃料而无法动弹。
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的坚持无异于自掘坟墓。11月22日下午,保卢斯将军通过电台接到了陆军总司令部的命令:“坚守,等待进一步的命令。”然而,这道命令实际上已经为第六集团军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1943年2月2日,被围困的德军第六集团军终于弹尽粮绝,保卢斯将军向苏军投降。这场战役以德军的惨败告终,不仅损失了33万精锐部队,更重要的是,它彻底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的重要转折点。
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致命失误,不仅源于他对军事形势的误判,更源于他对个人权威的盲目自信。这一决策不仅葬送了德军第六集团军,也加速了第三帝国的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