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缺血治疗迎来突破: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中国脑缺血治疗迎来突破: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2024年6月,在中国卒中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团队发布了两项重磅研究成果:国产溶栓药瑞替普酶和替奈普酶在治疗缺血性卒中(俗称“脑梗”)方面的突破性进展。这两项研究不仅有望改变全球脑缺血治疗指南,更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实现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转变。
移动卒中单元:32平方米的创新“武器”
在传统的医疗模式中,卒中患者到达急诊后,要经过临床评估、CT、核磁共振等影像评估等环节,从进入医院到接受溶栓治疗往往需要一小时左右。为了缩短这一时间,北京天坛医院创新设计了“急诊卒中单元”,将传统急性卒中的关键环节高度集中到一个32平方米的空间内。
这个看似普通的房间,实则“藏龙卧虎”:智能化可穿戴设备可以实时采集患者的血压、血糖等关键信息;自主研发的低场强核磁共振扫描仪,场强仅有0.23特斯拉(常规磁共振为1.5或3.0特斯拉),使用220V家用电源,可以方便地移动,更为重要的是,患者无需除下随身或植入的金属物体,直接可以进行检查,大大节约时间。通过自主开发的人工智能影像识别系统,可以在1分半内快速鉴别脑出
人工智能:脑血管病诊疗的“最强大脑”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为脑血管病的诊疗插上科技翅膀。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武剑教授团队在《中国卒中杂志》发表专题论坛,系统阐述了数智技术在脑血管病筛-防-诊-治-康疾病全周期的应用。
在预防领域,基于AI算法的高危人群预测及基于大模型的危险因素智能管理平台已经可用于精准动态预测卒中风险。可穿戴设备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及时预警潜在风险。在诊断环节,AI影像识别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大血管闭塞,为医生提供决策支持。在康复阶段,脑机接口技术为卒中后肢体功能恢复带来了新的希望。
新型溶栓药物:突破传统治疗局限
瑞替普酶和替奈普酶是近年来脑缺血治疗领域的两大突破。王拥军团队的RAISE研究显示,瑞替普酶在效果上优于传统的阿替普酶,且使用更便捷,成本更低。更重要的是,TRACE Ⅲ研究首次证实静脉溶栓时间窗可以拓宽到24小时,为更多患者提供了治疗机会。
最新研究进展:从“追赶”到“领跑”
除了上述创新,我国在脑血管病研究领域还有多项重要进展。例如,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发布了《中国脑淀粉样血管病诊治共识(2023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规范性的诊断和治疗指导。
这些突破性进展不仅展示了中国在脑缺血治疗领域的科技创新实力,更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这些新技术、新药物的推广应用,脑缺血的治疗效果有望大幅提升,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将进一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