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如何在展示与成长之间找到平衡?
公开课:如何在展示与成长之间找到平衡?
南京师范大学程晓芹的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公开课虽然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升学校声誉,但也可能给学生的德性成长和心理带来负面影响。试讲多次、过度奖励或恐吓手段都可能导致学生焦虑和紧张,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这一发现引发了我们对公开课本质的思考。公开课究竟是一个展示教学成果的舞台,还是一个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这个问题在特殊教育学校中显得尤为重要。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往往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他们可能在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或社交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些障碍使得他们在面对公开课这种特殊场合时,更容易感到焦虑和不安。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公开课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展示。
日本教育家大前晓政在《心理安全感驱动物的高参与教室》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这种理念与传统公开课中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大前教授强调,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安全的表达环境,让学生能够自由发表意见而不被评判。他提出将课程分为三个要素:“习得”、“活用”和“探究”,并相应地分配时间。讨论通常安排在课程接近尾声时进行,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和准备。
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公开课中教师过于关注教学进度和正确答案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传统公开课中,学生往往因为害怕说错而不敢表达真实想法,这种压力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而大前教授的方法则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即使出现错误的观念,教师也会在讨论结束后进行总结和指导,而不是立即纠正。这种做法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公开课中应用这种理念呢?首先,教师需要建立一个安全的表达环境。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不打断、不评判
-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反馈,而不是简单的对错评价
- 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 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其次,教师需要关注特殊教育学生的特殊需求。例如,对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采用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如绘画、肢体语言等。对于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学生,可以设计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学习。
最后,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关注点从“教”转向“学”。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完成度。这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教学智慧和课堂掌控能力,但这种改变是值得的,因为它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实现真正的学习。
桃源县特殊教育学校在公开课活动中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例如,学校注重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互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这些做法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然而,为了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学校可以考虑以下建议:
- 在公开课前,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担忧,帮助他们建立信心。
- 在公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轻松的环节,如游戏或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 在公开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 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公开课不应该成为学生的负担,而应该成为他们成长的助力。通过建立心理安全感、鼓励开放讨论和给予积极反馈,我们可以让公开课真正成为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