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脆皮大学生”到健康守护者: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创新实践
从“脆皮大学生”到健康守护者: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创新实践
“脆皮大学生”这一网络热词,形象地描绘了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由于长期熬夜、缺乏运动,不少大学生年纪轻轻就出现各种健康问题。这一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医疗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据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的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8.9%,其中内化问题(如焦虑、抑郁、睡眠问题、自杀意念)的比例高达20.0%,外化问题(如自我伤害、自杀未遂)的比例为11.7%。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调查进一步揭示,虽然大学生群体总体对生活满意度较高,但焦虑、恐慌、人际关系敏感等负性情绪普遍存在,抑郁、焦虑、失眠、网络游戏成瘾等问题依然突出。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汝州市金庚康复医院院长宋兆普在两会上提出,要从青少年抓起,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强化“治未病”理念。这一建议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支持。
宋兆普院长建议,在校园内开辟“小小中药园”,种植蒲公英、生地、丹参、连翘等常见中草药,让学生在种植和采摘过程中认识中药,了解其功效。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医药的魅力,还能培养他们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条件。
这一建议与国家政策导向高度契合。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202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制定的《“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也将丰富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列为重要任务。
目前,各地学校已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文化教育活动。例如,江苏南京、徐州、苏州等地的部分学校开发了“百草”“神奇的中医药”等校本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同时,教育部还积极推动各地发挥学校教育主体作用,指导各地组织开展“听仲景故事 品中医智慧 做冬至美食”“端午艾草香 关注眼健康”“守护脊柱健康 中医药在行动”等校园中医药文化主题日活动。
此外,国家中医药局还创新性地采用“动漫+中医药”的传播形式,联合共青团中央推出青少年中医药健康知识漫画图文,以及《手指的魔法》等主题动漫片,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普及中医药知识。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意义远不止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青少年的健康生活方式和文化自信。通过接触中医药文化,学生不仅能学习到实用的养生保健知识,还能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当然,要真正解决“脆皮大学生”问题,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长应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学校要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则应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只有多方联动,才能有效预防和改善大学生的健康问题,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下一代。
正如宋兆普院长所说:“中医药联结起了民族感情,让孩子们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中医药文化在校园里生根发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