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赵本山的春晚元年
1990:赵本山的春晚元年
1990年央视春晚,一个33岁的东北汉子穿着灰色中山装,操着一口地道的东北话,出现在了全国观众面前。他就是赵本山,一个即将改变中国春晚历史的人物。
意外的开始
其实,赵本山的春晚之路并不顺利。早在1987年,他就开始尝试登上央视春晚,但连续三年都未能如愿。直到1990年,他才终于抓住了机会。
然而,就在正式演出前,赵本山遇到了不少麻烦。首先是女演员的问题,他原本想邀请赵丽蓉老师出演,但因对方身体不适无法参加。无奈之下,他只能从辽宁找来黄晓娟担任搭档。
更大的挑战来自节目本身。赵本山最初准备的小品名叫《老有少心》,但导演黄一鹤认为这个名字不够吸引人,要求他必须修改。在王景愚的帮助下,他们对剧本进行了大幅改动,最终将小品更名为《相亲》。
《相亲》的诞生
《相亲》讲述了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徐老蔫(赵本山饰)到城里相亲的故事。赵本山为这个角色设计了独特的形体语言:蹒跚的步履、不时低下头用脚尖蹭地,这些细节都体现了他小品中的“丑角”特色。
当赵本山穿着灰色中山装,操着一口地道的东北话出现在舞台上时,现场立刻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当他吐槽道:“当爹又当妈,挣钱不敢花,白天下地干活儿,累了一身臭汗,晚上回到家里还得做菜做饭,缝缝补补洗洗涮涮,喂鸡打狗赶猪上圈,把孩子都拉扯大了,我也就成老豆角子——干瘪了。”台下观众笑得前仰后合,掌声经久不息。
这个节目不仅让赵本山一夜成名,也开创了春晚小品的新时代。它打破了传统小品的表演模式,将东北二人转的幽默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赵氏幽默”。
从草根到明星
赵本山的成功并非偶然。他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市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展现出对艺术的热爱。1970年代末,他开始学习二人转和小品,逐渐在当地崭露头角。1984年,他首次登上央视春晚,虽然没有引起太大轰动,但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1990年的春晚让赵本山一炮而红,此后21年间,他几乎年年登上春晚舞台,成为观众心中的“小品王”。他的作品如《卖拐》系列、《昨天今天明天》等,不仅逗笑了全国观众,也成为了春晚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如今,赵本山已经退出了春晚舞台,但他留下的那些经典瞬间依然让人怀念不已。从一个贫农的孩子到全国人民的“笑匠”,赵本山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书写了一段中国演艺界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