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洲头毛泽东雕像:一座城市的红色地标
橘子洲头毛泽东雕像:一座城市的红色地标
2009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116周年之际,一座高32米的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像在长沙橘子洲头落成。这座雕像以1925年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形象为原型,展现其风华正茂、胸怀大志的气概。雕像头部细节表现沉思状态,基座象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度32米寓意毛泽东32岁时创作《沁园春·长沙》。
雕像由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黎明设计,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工艺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瞻仰。雕像总重约2000吨,由8000余块石材拼接而成,每块石材均经过精确计算和传统工艺加工,确保误差小于3毫米。表面覆盖防水保护剂,形成“荷叶效应”防止色差。
橘子洲,位于长沙湘江江心,介于麓山与城市间,今属湘江新区管辖。它是长沙“山水洲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由历史与文化共同凝聚的物象。千百年来,它静卧江心,集天地之灵气,以文化为经纬,系着麓山古寺与天心高阁的碧瓦飞檐,连着岳麓书院与城南书院的琅琅书声,也融和着文化古城与现代新城的传承和发展,更演绎着“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
橘子洲形成历史至少有一万年。1985年,考古工作者曾在洲北端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火坑遗址,证明早在几千年前长沙先民已在这里繁衍生息。橘子洲简称橘洲,又名水陆洲、老龙沙。它东西宽40~200米,平均宽145米,南北绵延约5公里,“几乎与长沙旧城区等长”。洲身成流线体,有着“一面青山一面城”的独特景观,是湘江下游众多冲积沙洲之一,被誉为“中国第一洲”,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洲。
“橘洲”之名由何而来?公元五世纪,南朝诗人鲍照就留下了“橘生湘水侧,菲陋人莫传”的诗句。得益于湘江水的恩泽,远在1600多年前的唐代,长沙人便开垦了橘洲沃土,所产南橘,远销江汉等地。宋《太平寰宇记》载:“橘洲在长沙县西南四里江中,诸洲皆没,此洲独浮,上多美橘,故以为名。”
橘子洲头的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是红色文化的象征。1914年至1918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第一师范求学期间,经常邀约蔡和森、张昆弟、罗学瓒等进步青年到湘江游泳。1925年深秋,仰望着岳麓山上如火的红叶,凝视着滔滔北去的湘水,32岁的毛泽东伫立橘子洲头,挥笔写下了气势豪迈的《沁园春·长沙》,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叩问。
橘子洲中部则见证了长沙最早开埠历史。清光绪三十年(1904),长沙开埠。随后,英、日、美、德、俄等国的官员、商人、传教士以及本国的达官贵人等,纷纷在橘子洲建领事馆、洋行、别墅,盖起了一栋栋欧美式建筑。至今橘子洲中部尚存海关旧址、美孚洋行、外侨红楼、教会别墅,以及唐生智公馆、张孝准旧居等。
橘子洲洲尾则留下了一段段历史文化传奇。杜甫、张九龄、宋之问、齐己、戴复古等著名诗人都曾写诗吟咏。另外,橘子洲古迹众多,主要有水陆寺(江神庙)、拱极楼、洞庭庙、裴公亭、朱张渡等。其中,拱极楼是长沙登高揽胜的好去处,冬天是观看“江天暮雪”的最佳地点,夏天则是当时长沙的避暑胜地。
2005年8月22日,橘子洲景区开始了重新规划和封园建设,以“生态、文化、旅游、休闲”为主题,新建之后的景区总面积共1500多亩,于2009年4月21日正式免费对外开放,是全国5A级风景名胜区。自此,橘子洲不但成为长沙市民的公共客厅,更是让外地游客可以纵情领略长沙城市精美的一张闪亮名片。当年接待游客量超600万人次,较改造前增加了十倍。
如今,橘子洲头的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已成为长沙最著名的地标之一,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前来参观。它不仅是对毛泽东同志的缅怀和纪念,更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