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又涨了!这次市民真的骑不起了?
共享单车又涨了!这次市民真的骑不起了?
近日,多地共享单车价格悄然上涨,引发市民热议。在广州、成都、武汉等城市,共享单车起步价从原来的“前15分钟1.5元”调整为“前10分钟1.5元”,超出时间后每15分钟收费1元。这意味着骑行一小时的费用从4.5元涨至5.5元,涨幅高达22.22%。
这一轮涨价潮并非偶然,而是共享单车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自2014年国内首家互联网共享单车企业ofo成立以来,共享单车行业已走过了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百团大战”到如今的“三足鼎立”,市场格局已经基本稳定。目前,哈啰、青桔和美团单车三家占据了95%以上的市场份额。
然而,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并未带来预期的盈利。共享单车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一辆单车的采购成本在700-1100元之间,年均摊成本为175-275元;单辆车每日运维开销在0.5-1元之间,一年下来运维成本可达182.5-365元。而目前市场上共享单车的单次骑行费用普遍较低,很多城市甚至不足1元/次,这使得共享单车企业难以覆盖成本。
面对持续上涨的运营成本,涨价成为企业不得不采取的措施。但这种做法也引发了市民的普遍不满。有用户表示:“原本以为方便实惠的共享单车现在变得越来越贵,快骑不起了。”还有用户戏谑地称其为“价格刺客”,感叹“共享单车已经从‘便宜、方便’变成了‘贵、勉强能用’”。
专家指出,共享单车企业通过涨价来提高盈利可以理解,但这种做法需要谨慎。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执行所长崔丽丽认为,涨价是共享消费市场自我调节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她同时也提醒,企业需要在提高价格的同时提升服务质量,否则可能会失去用户。
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东亚区首席代表刘岱宗则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了共享单车的价值。他认为,共享单车这一出行方式与超大特大城市高密度人口聚集的特点相适应,是对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系统的有益补充。从这个角度来看,共享单车的价格不应该仅仅由市场决定,还需要考虑其对城市交通的整体贡献。
面对涨价,市民们也在积极寻找应对之道。一些用户选择购买月卡或年卡来降低出行成本。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共享单车骑行量达到10.88亿人次,日均骑行量达311.57万人次。这表明,尽管价格上涨,但共享单车作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工具,其需求仍然具有较强的刚性。
专家建议,共享单车企业应该在涨价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服务质量。这包括改善车辆维护,确保车辆安全可靠;优化计费体系,使其更加透明合理;以及提高还车便利性,减少用户因归还困难而产生的额外费用。
从长远来看,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需要企业、用户和政府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企业需要在追求盈利和满足用户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用户则需要理性看待价格调整,理解企业的经营压力;政府则应该完善城市交通体系,为市民提供更多出行选择。
正如一位专家所说:“共享单车的涨价难题,不只存在于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也在城市和市民之间。如何完善公共交通网络,运用多元形式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通勤难题,是这场涨价风波背后更需要直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