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守护地球生命之网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守护地球生命之网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它不仅体现在物种的丰富程度上,更深层次的是基因的多样性。正如新冠病毒通过基因突变产生多种变体,自然界中的生物也是通过基因多样性来适应环境变化,维持生态平衡。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全球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这不仅威胁到自然界的和谐,也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
《生物多样性公约》:全球生态保护的里程碑
为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危机,国际社会于1992年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这一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条约,旨在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以及公正合理分享由利用遗传资源所产生的惠益三大目标,推动全球生态保护事业的发展。
《公约》的覆盖范围极其广泛,从生态系统到物种,再到遗传资源,几乎涵盖了与生物多样性及其在发展中的作用有直接或间接关联的所有领域。目前,已有196个国家成为《公约》缔约方,每两年召开一次缔约国会议,审查《公约》的实施情况,确定优先事项和落实工作计划。
COP15:为地球生命之网注入新活力
2024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六次会议(COP15)在哥伦比亚拉开帷幕。这是自2022年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来,首次就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举行的全球性会议。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开幕式上指出,虽然《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最为全面的行动计划,但全球行动仍未能跟上框架的要求。他呼吁与会各国将承诺转化为具体行动,提出明确的行动计划,确保国家行动与框架的各项目标相一致。
古特雷斯特别强调,自然资源的获利者有保护和恢复自然的责任。他呼吁本次会议应成为“人民的缔约方大会”,强调土著居民和地方社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关键作用,指出这些群体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守护者和可持续利用的典范。
哥伦比亚环境部长兼缔约方会议主席穆罕默德则指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行动密切相关。目前,全球50%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而这一过程同时导致了90%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她强调,大规模恢复生态系统和自然可以为应对气候变化以及解决碳循环的解决方案贡献将近40%的力量。
城市中的“自然绿洲”:上海生境花园的创新实践
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浪潮中,中国的实践尤为引人注目。以上海市长宁区的生境花园项目为例,这一创新性城市生态修复项目,不仅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更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2021年,位于长宁区新泾镇绿八居民区的乐颐生境花园,从全球26个国家的258个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膺“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并编入《生物多样性100+全球案例集》,成为“全球唯一”入选的社区案例。
乐颐生境花园面积虽仅1200平方米,却已吸引129种植物、36种鸟类、30余种昆虫和4种哺乳动物在此安家,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凤头鹰、红隼等。花园内设有四季花园、观鸟长廊、乐颐工坊、蝶恋花溪、疗愈花园、自然保育区等六大区域,由居民志愿者组成的“F4”团队负责日常维护,为城市中的野生动物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栖息之所。
中国行动: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
作为最早签署、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中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全国2015—2020年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表明,中国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并不断优化,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优良等级面积占比达到43%以上,首次超过低差等级比例。
在国家公园体系建设方面,中国已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等第一批国家公园,覆盖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其中,三江源国家公园内藏羚羊种群数量已恢复到约30万只,保护级别从“濒危”降为“近危”。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野生虎豹数量持续增长,大熊猫野外种群总量也从20世纪80年代的约1100只增长到近1900只。
此外,中国还持续系统实施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通过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育培植等多种措施,使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步增长。国家林草局等联合印发实施《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计划到2035年,力争设立10个左右的国家植物园,使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0%以上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得到有效迁地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关乎全人类福祉的事业,需要全球共同努力。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主席国,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不断向前发展。我们相信,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人类一定能够守护好这个蓝色星球上的生命之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