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筛查:精准诊断的守护神
癌症筛查:精准诊断的守护神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新增癌症病例约1930万,死亡近1000万。更令人担忧的是,到2040年,全球癌症新发病例预计将增加到3200万,死亡人数将达到1600万。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癌症筛查作为早期发现病变的关键手段,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癌症筛查的主要方法
目前,医学界已发展出多种有效的癌症筛查技术,主要包括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测和内镜检查等。
影像学检查:如低剂量CT扫描、乳腺X线摄影(钼靶)、核磁共振成像(MRI)等,能够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其中,低剂量CT已成为肺癌筛查的金标准,能发现直径小于1厘米的微小结节。
实验室检测:包括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基因检测等。例如,甲胎蛋白(AF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敏感性高达70%,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对前列腺癌的诊断特异性达50%-80%。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使血液中数百种肿瘤相关标志物的检测成为可能。
内镜检查:如胃肠镜、宫腔镜等,可直观观察消化道和子宫等部位的微小病变。在消化道肿瘤筛查中,内镜检查的准确率高达90%以上。
早期筛查的显著效果
多项研究表明,早期癌症筛查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肺癌:通过低剂量CT筛查,可将肺癌死亡率降低20%。美国国家肺癌筛查试验(NLST)数据显示,高危人群接受低剂量CT筛查后,肺癌死亡率降低了16%。
结直肠癌:哈尔滨市启动的免费筛查项目中,采用华大基因的粪便DNA甲基化检测技术,对80万适检人群进行筛查,结果显示该技术对肠癌的检测灵敏度达88%,特异性高达92%。在武汉的筛查研究中,98,683名参与者中,4,449人检测结果为阳性,进一步肠镜检查发现2,347人存在异常,证实了该技术的有效性。
乳腺癌:通过定期乳腺X线摄影和超声检查,可将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提高至90%以上。早期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90%-95%。
权威机构的推荐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接近一半的癌症可以通过预防和筛查早发现获得治愈机会。我国《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要推进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公众认知与未来展望
尽管癌症早筛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公众对癌症早筛的认知度仍然较低。一方面,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地区居民健康防护意识相对薄弱,对癌症早期症状的了解和预防意识不足。另一方面,即使在城镇地区,由于癌症筛查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部分居民缺乏主动筛查的意愿。这导致许多癌症病例在发现时已处于晚期,增加了治疗难度和费用。
为进一步加强癌症筛查力度,推动我国肿瘤防治工作,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要推进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也进一步强调癌症防治关口前移的重要性,推广癌症早筛、早诊、早治。
在政策护航下,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癌症早筛早诊相关活动。一些地区通过政府补贴、医保报销等方式,降低居民筛查的经济负担;同时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癌症早期症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医疗机构通过开设筛查门诊、推广便捷筛查技术等方式,为居民提供更加方便高效的筛查服务。
“提升癌症早诊早筛认知度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加强政策引导支持,科研机构加大技术创新,医疗机构提高筛查服务质量效率,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配合等。”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移植与免疫治疗病区副主任刘卫平认为,全社会应形成合力,共同参与癌症防治,携手推动癌症早诊早治工作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癌症筛查是实现精准诊断的关键手段,通过早期发现病变,可以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因此,我们呼吁公众重视癌症筛查,提高健康意识,积极参与定期体检和筛查项目。同时,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大癌症筛查的普及力度,提高筛查的可及性和便利性,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