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中学”模式在职业院校走红,教育部力推“101”计划
“干中学”模式在职业院校走红,教育部力推“101”计划
“干中学”教学模式在全国职业院校掀起热潮,这一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正在为职业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教育部最新推出的“101”计划,更是将这种教学模式推向了新的高度。
什么是“干中学”?
“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提出,是一种通过实践学习和积累经验的方法。其核心理念是在实际工作中边做边学,打破传统学习与工作的界限,让学习者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提升技能。
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 素材丰富:工作中的问题为学习提供了鲜活案例
- 立竿见影:所学知识能迅速应用于实践
- 随时随地:工作场景成为天然的课堂
- 终生学习:鼓励在不同阶段根据需求调整学习内容
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宠”
在职业教育领域,“干中学”模式找到了最佳应用场景。教育部职业教育“101”计划明确提出,要选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采取头部企业、牵头学校、职教专家三组长制,系统进行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习实训关键要素改革。
这一计划的实施,标志着“干中学”模式从理论走向实践,从个别院校的探索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教育改革战略。它不仅改变了传统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更契合了当前产业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实践中的突破与创新
在具体实践中,“干中学”模式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以某职业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学校与知名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企业真实项目中学习,不仅掌握了专业技能,还培养了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据统计,参与“干中学”项目的学生,其专业技能考核通过率比传统教学模式高出20%以上,就业率也提升了15个百分点。
政策支持与未来展望
为推动“干中学”模式的普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教育部明确要求,职业院校要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达到50%以上。同时,鼓励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共同开发课程资源。
可以预见,在政策的强力支持下,“干中学”模式将在更多职业院校落地生根,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干中学”模式在职业院校的兴起,不仅是一场教学模式的变革,更体现了职业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根本转变。这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必将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