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正月不剃头:从历史记忆到民俗传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正月不剃头:从历史记忆到民俗传统

引用
百度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D%A3%E6%9C%88%E4%B8%8D%E5%89%83%E5%A4%B4/2606002

正月不剃头是中国民间流传已久的习俗,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一习俗源于清朝入关后推行的"剃发令",汉人通过在正月期间不剃头来表达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和对明朝的思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正月理发死舅舅"的说法,成为中华文化中独特的民俗现象。

民俗由来

“剃头”这一说法在明朝之前未有记载。历史上的汉族人遵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的观念,视头发与生命同等重要,认为其由父母所赐,个人无权擅自处理,剃发被视作不孝之举。因此,古人普遍蓄发,仅出家人会选择剃发。清朝时期,汉人遭强制剃发留辫,为缅怀前朝,部分人在正月拒绝剃发以示纪念,蕴含思念旧朝之情,“死舅”一词实为“思旧”的谐音,经流传误变而来。同时,“正月里不剪头”的习俗亦受汉族传统影响,汉族有“正月不动刀剪”之说,意味着正月期间避免使用剪刀,从而也避免了理发。往昔,人们重视节日仪式,年前常进行身体斋戒,其中沐浴与剃发为必备环节,故正月期间通常无需再次理发。

历史沿革

1644年,清军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1645年6月15日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要求京城内外限十日内,外省自诏令到达之日起亦限十日内,军民须剃发,违者以逆贼论斩。此令被视为以死罪强制汉人接受特定发式。清廷将剃发视为归顺标志,口号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人对此强烈反对,宁愿牺牲生命也不愿剃发,高呼“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抗剃发令。尽管最终汉人被迫剃发,但反抗并未停止,正月不剃头即为反抗形式之一。

民国二十四年版《掖县志》记载,正月不剃头原为“思旧”,意在缅怀明朝传统。然而,随着满汉民族矛盾减弱,剃发渐成习惯,正月不剃头“思旧”的文化心理基础消失,逐渐谐音讹传为“死舅”。俗信具有传承性,同时也随时间地点变化。满族入主中原后,大量接纳汉族士大夫参与政权,满汉共治局面下,民族矛盾减弱,剃发习惯形成。

民俗内容

在中国江苏淮阴等地区,存在正月不剃头的习俗,该习俗起源于秦朝。为避免秦始皇名讳,正月被改称为以征音读“正”的月份,并形成了不剃头的传统。旧时观念认为,正月剃头会带来不吉利,可能招致灾祸。此外,四川建始县也有正月不剃头的习俗,当地将此称为“正无发(法)”。

相关文化

民俗传说

传说一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穷理发匠,他和舅舅的关系非常好,大年初二到舅舅家串亲戚时,总拿不出像样的礼物,没办法,理发匠就带上理发工具,精心给舅舅剃头刮脸,也算是送上了一份礼物。

进入腊月,别人是“有钱没钱,剃头过年”,而这位舅舅非常理解外甥的一片孝心,春节前不剃头,专等外甥来串亲戚时给他剃头。后来,舅舅去世了,理发匠一到春节就会想起死去的舅舅,正月里给别人理发,精力总是集中不起来。

理发是持刀弄剪的活儿,稍一分心,就会在顾客的头上或脸上开个小口儿,顾客不满意,就责怪理发匠并问其原因,理发匠说:思舅。于是,人们在正月里就不敢找这个理发匠理发了,因“思”和“死”谐音,人们就把不理发的原因讹传为“死舅”。

传说二

清军入关后,为彻底摧垮汉人的意志,颁布了“剃发易服”令,顺治二年(1645年)又特别推出了“剃发令”,强迫人们留满族的发型:把前颅的头发剃光,把后脑的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

一开始,许多汉人不同意,特别是江南士子,喊出了“头可断发不可剃”的口号。剃头这样的小事儿也就成了两种文化冲突的焦点,甚至演变成了一场征服与反征服的政治战争。

剃发

江苏嘉定一带的百姓,因反对“剃发令”揭竿而起,但胳膊最终拧不过大腿,“嘉定三屠”之后,硬抗转入软磨,人们以“正月不剃头”来表达对清朝的不满和对明朝的思念,意为“思旧”,为掩人耳目,诈称“死舅”。不用说,久而久之,也讹传为“正月剃头,外甥死舅”了。

诗词

“正月谷日僧宝弥月矣,苏俗正月不头。二月二日苏人调龙抬头,宜剃头,然是日为火日,则又非宜,因择于二月四日,老夫抱之剃头而作是诗。”(清·俞樾)

价值意义

明末清初的人们以“正月不剃头”来表达对清朝的不满和对明朝的思念,意为“思旧”,为掩人耳目,诈称“死舅”。

“正月不剃头”习俗源于历史上的朝代更替,由“思旧”演变成“死舅”,这一转变与中国传统人文人伦思想相符。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