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崖山海战:南宋的最后防线如何被攻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崖山海战:南宋的最后防线如何被攻破?

引用
腾讯
12
来源
1.
https://m.ac.qq.com/ask/detail/aid/zfycenmiur
2.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203511/
3.
https://www.gjrwls.com/military/20240521/977572656213655552.html
4.
https://new.qq.com/rain/a/20240905A07U3M00
5.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4%96%E5%B1%B1/64776813
6.
https://github.com/ruanyf/weekly/blob/master/docs/issue-294.md
7.
https://new.qq.com/rain/a/20240520A04NE200
8.
https://www.sohu.com/a/791207020_121249626
9.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267684/
10.
http://www.lubanyouke.com/44646.html
1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108/19/36905198_1138839925.shtml
12.
https://www.baike.com/wikiid/7258121542457114624

公元1279年,广东江门市新会区的崖山海域,一场决定南宋命运的海战正在激烈上演。十万宋军与元军在此展开殊死搏斗,最终,大势已去的宋军大败,丞相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十万军民拒不投降,蹈海殉国,以生命书写了一曲千古正气悲歌。

01

崖山海战:南宋的最后一战

崖山位于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崖山镇,潭江由此入海,该地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呈南北走向,延伸入海,形似大门束住水口,故又名崖门。1278年6月,张世杰、陆秀夫护卫少帝赵昺转移至崖山。据《宋季三朝政要》记载:

“(宋军)入山伐木,造军屋千间,起行宫三十间……时官民兵除逃窜死亡外,犹计二十万,多于船上住坐。资粮取办广右诸郡、海外四州。拘刷人匠,盖海院,造船只,治兵器,自六月至十月始罢。”

1279年初,蒙古汉军都元帅张弘范、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李恒从南北两路包围崖门水域。包围圈中,南宋军民约20万,战船千余艘,多为大型战船。元军除水手外,仅有两万余人,战船不到400艘。双方实力对比看似悬殊,实际上,宋军乃百战之余,早已残破不堪,加之宋朝推行募兵制,军队转移常常携家带口,故可战之兵应在仅在数万左右。

02

铁索连船:致命的战术选择

面对元军的包围,南宋指挥官张世杰做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决定——采用铁索连船战术。据《宋史·张世杰传》记载,元军到来之初,张世杰部下便建议“北兵以舟师塞海口,则我不能进退,盍先据海口。幸而胜,国之福也。不胜,犹可西走”,劝他打通向西撤退的通道。但张世杰担忧分兵会引起士卒不愿力战、军心动摇,便下令“与决胜负”,将崖山之上“行朝草市”付之一炬,命所有战船背靠崖山,摆出一字阵,“结巨舰千余艘,下碇海中,中舻而外舳,大索贯之,为栅以自固,四围楼橹如城。”——即铁索连船。

关于铁索连船战术,在一开始就受到诟病。彼时,文天祥被俘于元营,目睹了崖山海战,他认为张世杰此举“帮缚不可复动,于是不可以攻人,而专受攻矣”,陷宋军于被动挨打的境地。直到今天,后人也对这一战术诟病不已。那么,张世杰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战术?史书虽未明确记载,笔者以为可能有以下原因。

其一,南宋水军丧失了陆上基地,加之战船体积庞大,以铁索相连可打造一座移动的海上堡垒。另一面,元军战船较小,如此布阵,可予以有效阻挡。

其二,被困崖山的二十万人并非全是军事人员,大部分是家眷百姓,以及赵昺、杨太后等南宋皇室,这些人毫无海上生活经验,更是海战中的拖累。如若单纯对抗,元军可以凭借船小的机动性优势,任意突击,万一有失,势必会导致南宋舰队全面崩盘。以铁索相连,则可有效阻挡元军舰队深入,保护非战斗人员的安全。

其三,铁索连船会造成舰队机动性下降,且难以抵御火攻,张世杰对此并非一无所知,反而是有切身体验。在1275年焦山水战中,张世杰指挥的宋军正是“每十船为一舫,联以铁索,以示必死”,元军将领阿术见难以突破,遂“以火矢烧其蓬樯,烟焰涨天”。张世杰吸取了此战教训,下令将宋军舰船涂满湿泥,并在四周绑缚长木,以阻挡元军火攻。而元军恰恰是“以舟载茅,沃以膏脂,乘风纵火焚之”,结果面对湿泥与长木,火攻不能奏效。在激战中,元军掳获宋军一部分乌蜑(dàn)船(蜑人生活于海上,以船为家),张弘范(上文提到的蒙古汉军都元帅)命将这些船只“载草灌油”,借助风势火烧赵昺所在战船,赵昺战船“预以泥涂舰,悬水筒无数,火船至,钩而沃之,竟莫能毁”。可见,张世杰对火攻早有防备。

03

元军的致命一击

元军统帅张弘范深知,要击败南宋这支庞大的舰队,必须切断其补给线。他采取了以下策略:

  1. 切断水源:元军封锁了宋军的淡水补给线,迫使宋军只能饮用海水,导致大量士兵呕吐腹泻,战斗力严重受损。

  2. 三面夹击:元军利用船小的优势,采取水陆三面夹击的战术。正面用战船对抗宋军船队,两岸步军以弩炮射击宋军战船,骑兵绕场掩护,防止宋军偷袭。

  3. 火攻战术:虽然张世杰对火攻有所防备,但元军还是找到了突破口。他们利用缴获的蜑船,装载草料和油脂,借助风势实施火攻。尽管宋军的防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抵挡了火攻,但元军的持续进攻最终还是突破了防线。

  4. 心理战:元军还采取了心理战策略。他们将投降的宋军士兵带到阵前,让他们向南宋士兵喊话,试图瓦解宋军的斗志。这一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部分宋军士兵开始动摇。

在元军的持续打击下,南宋舰队逐渐陷入困境。张世杰见大势已去,决定突围。他命令士兵砍断铁索,试图带领部分战船突围。然而,由于长时间的战斗和恶劣的天气条件,突围行动最终失败。

04

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南宋在崖山海战中的失败,究竟是必然还是偶然?这个问题引发了历史学家的广泛讨论。

从必然性来看,南宋的灭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政治腐败:南宋末年,朝廷腐败,权臣当道,如贾似道等人的误国行为严重削弱了国家实力。

  2. 军事落后:南宋的军事技术相对落后,特别是在火器和骑兵方面远不如蒙古军队。

  3. 经济困境:长期的战争和腐败导致国家财政枯竭,难以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

  4. 外交失误:南宋在处理与蒙古的关系时屡次犯错,如“助蒙灭金”后未能及时调整战略,导致自身陷入被动。

然而,从偶然性角度来看,南宋在崖山海战中的失败也存在一些偶然因素:

  1. 战术选择:张世杰的铁索连船战术虽然存在争议,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一决策并非完全错误。如果元军的进攻策略有所不同,结果可能会不一样。

  2. 天气因素:海战中天气条件至关重要。如果当时天气条件有利于南宋,他们可能有机会成功突围。

  3. 临阵指挥:战争中指挥官的临场应变能力至关重要。如果张世杰在关键时刻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或许能改变战局。

  4. 士气影响:南宋士兵在长时间的战斗中逐渐失去信心,如果能及时提振士气,或许能扭转战局。

05

历史的启示

崖山海战不仅是军事上的对决,更是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实力的较量。南宋的灭亡,既有其必然性,也存在一些偶然因素。这场战役提醒我们,国家的兴衰不仅取决于军事力量,更与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外交智慧等因素密切相关。

站在历史的角度回望崖山海战,我们不禁感叹:如果南宋能及早认识到蒙古的威胁,如果能采取更稳健的外交策略,如果能及时改革弊政,如果能避免错误的军事决策,历史是否会有所不同?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崖山海战不仅终结了一个王朝,更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思考,值得后人铭记。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