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获非遗传承人认证: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
赵本山获非遗传承人认证: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
近日,赵本山被正式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这一荣誉不仅肯定了他在推广和传承“东北二人转”方面的巨大贡献,也引发了人们对非遗传承人制度的深入思考。
东北二人转:从民间艺术到国家级非遗
东北二人转,旧时称为地蹦子、蹦蹦戏、秧歌等,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传统曲艺形式,广泛流传于吉林、辽宁、黑龙江及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它融合了东北秧歌、莲花落、戏曲、东北民歌、笑话、杂耍等曲艺形式,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二人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最初在农村的草台、红白喜事和“大车店”等场所演出,深受底层劳动人民喜爱。新中国成立后,二人转在东北民间保持着广泛的接受度和传唱度。改革开放以来,尽管面临新兴娱乐方式的冲击,但二人转凭借其灵活多变的表演形式和贴近生活的艺术特色,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赵本山:二人转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赵本山,这位从东北黑土地走出来的艺术家,无疑是二人转艺术发展的重要推动者。1982年,他因主演拉场戏《摔三弦》而成名,随后在央视春晚舞台上大放异彩,将二人转艺术带入了全国观众的视野。
2003年,赵本山首倡“绿色二人转”,并创立了以演出“绿色二人转”为主的“刘老根大舞台”。这一创新举措,既保留了二人转的艺术特色,又去除了其中的低俗成分,使其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如今,“刘老根大舞台”已从东北三省扩展到北京、天津、山东,甚至广东深圳等地,成为推广二人转艺术的重要平台。
非遗传承人认证:荣誉与责任
赵本山获得非遗传承人认证,既是对其艺术成就的认可,也体现了国家对传统艺术传承的重视。非遗传承人制度的设立,旨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代代相传。
然而,非遗传承人认证并非一劳永逸。传承人不仅要熟练掌握非遗核心技艺,更要积极开展传承实践。赵本山通过创办“刘老根大舞台”和培养新人,为二人转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成功经验表明,非遗传承人不仅要具备高超的艺术水平,更要有创新意识和责任感。
传承与创新:非遗保护的新模式
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实施,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四川省为例,截至2025年1月,该省已先后认定8批1423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5个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这些传承人和团体不仅掌握了丰富的非遗知识和核心技艺,更在积极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创新。
在新时代,非遗传承需要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赵本山对二人转的创新实践,为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提供了有益借鉴。通过创新演出形式、培养新人、拓展演出市场等手段,非遗文化才能真正“活”起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赵本山获得非遗传承人认证,不仅是对其个人艺术成就的认可,更是对二人转艺术传承发展的肯定。在非遗传承人制度的推动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包括二人转在内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