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工程最新评估:绿色长城再创奇迹
三北工程最新评估:绿色长城再创奇迹
近日,国家林草局发布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评估报告》显示,自2011年实施以来,三北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保存面积527.1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5.05%增长到13.57%,年均减少黄河泥沙输入约4亿吨,有效遏制了荒漠化进程,部分地区实现了“绿进沙退”的转变。
生态效益显著提升
最新数据显示,三北工程科学保护沙化土地5.38亿亩,有效治理沙化土地1.18亿亩,森林覆盖率从12.41%提高到13.84%,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绿线”向西移动300公里,近10年北方地区春季严重沙尘天气次数明显减少。
以陕西省为例,46年来,陕西“三北”工程建设累计完成造林种草6000余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超过58%。沙化土地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600万亩减少到1835万亩,流动沙地由860万亩减少到5.13万亩。西安、延安、榆林、咸阳等市相继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三北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据统计,工程区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5%,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一半以上。各地利用沙区独特资源,适度发展中药材、经济林果、沙漠旅游等产业,黄土高原、新疆绿洲等地形成了一批林果、瓜果、木本油料等生产基地。
以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为例,该县已完成一期至六期“三北”工程营造林136.9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74%。2024年,会宁县申报“三北”六期工程22万亩,其中乔木林7万亩、灌木林3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抚育2万亩、修复8万亩。2024年,会宁县在新添堡回族乡、中川镇流域通过乔灌混交的方式实施新造林2.47万亩,规划到2030年围绕祖厉河生态廊道开展“三北”六期工程建设135万亩。
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三北工程咨询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朱教君表示,三北工程建设以来,科技力量始终为工程攻关方向、治理目标与重点任务的确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例如,研发总结了系列生态治理新技术,选育推广了一批三北地区适生的优良树种,总结示范了一批生态治理新模式,开发实现了一批技术新突破。
未来展望:三大战役助力生态屏障建设
根据规划,三北工程将继续推进,重点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以及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三大标志性战役。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绿色生态屏障。
作为全球最大的生态修复项目之一,三北工程不仅改善了中国北方的生态环境,还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展现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决心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