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舞动国风美学的光影传奇
《只此青绿》:舞动国风美学的光影传奇
2024年国庆档电影中,一部改编自同名舞蹈诗剧的电影《只此青绿》以豆瓣8.0的高分领跑,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这部以北宋画家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为灵感的作品,自2021年首演以来,已在70多个城市巡演近600场,几乎场场爆满,票房累计突破5亿元。其在2022年央视春晚上的亮相更是惊艳全国观众,掀起了一股国风美学热潮。
从《千里江山图》到《只此青绿》: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对话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这幅长达11.9米的长卷画作,以绚丽的青绿色调描绘了祖国的锦绣山河,被誉为“青绿山水画之巅峰”。不同于传统的水墨画,该画采用石青石绿等矿物质颜料,通过精细的笔触和丰富的层次感,展现了山水的雄浑与细腻。
《只此青绿》的创作团队巧妙地将这幅传世名画转化为舞台艺术,通过展卷人与画师希孟的对话,展现了画作的创作历程。编剧徐珺蕊表示,这种跨时空的对话不仅是对艺术创作的致敬,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舞蹈诗剧的艺术创新:写意与留白的完美融合
作为一部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突破了传统叙事的限制,通过抽象的舞蹈语言和写意的舞台呈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髓。全剧分为十个章节:问篆、初见、唱丝、听雨、寻石、习笔、青绿、淬墨、苦思、入画,每个章节都蕴含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听雨”一节中,王希孟在雨水和湖水中独舞,数次翻转腾挪、扫腿踢水,将人物溶于天地,展现他释放生命的洒脱;“习笔”一节则巧妙借用了草书的笔法,群舞中一侧舞者保持静态,另一侧缓缓下腰模拟山峦走势,通过抑扬顿挫的舞姿展现山势的起伏。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版《只此青绿》在保留舞台艺术精髓的同时,通过镜头语言和剪辑手法,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编剧徐珺蕊表示,这种尝试打破了舞台的第四面墙,让观众能够更近距离地感受舞蹈艺术的魅力。
文化自信的典范:从舞台到银幕的国风美学盛宴
《只此青绿》的成功不仅体现在票房和口碑上,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通过创新性的艺术表达,这部作品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景小勇认为,《只此青绿》的成功得益于三个关键因素:时势、合作与改革。在国家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的背景下,这部作品恰好满足了观众对兼具审美价值与传统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的需求。同时,与故宫博物院的深度合作,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专家支持,确保了作品的学术性和艺术性。
在市场化运营方面,《只此青绿》也开创了先河。通过与民营企业的合作,引入市场化机制,不仅解决了创作资金问题,还推动了作品的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据统计,该剧平均每场票房达七八十万元,上座率高达90%以上,成为近年来我国演艺市场最成功的舞台艺术剧目之一。
跨界融合与数字化转型: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只此青绿》积极探索跨界合作和数字化转型。电影版的推出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通过电影艺术与舞蹈艺术的完美结合,让这部作品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力。同时,该剧还开发了文创衍生品,并与多家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文化资源拓展到相关领域。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东方演艺集团在数字舞美、数字剧院、数字传播和数字创作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只此青绿》相关内容在多媒体平台上的传播量已超过百亿级,远超传统传播方式的效果。
《只此青绿》的成功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的胜利,更体现了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它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只有在创新性表达中才能焕发新的生机,而艺术作品也只有在市场化运营中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正如景小勇所说:“当传统与现代交融,文化自信与市场机制结合,艺术创作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