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核雕展揭秘《核舟记》背后的故事
苏州核雕展揭秘《核舟记》背后的故事
2024年12月7日至2025年3月9日,苏州吴文化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奇巧技——核雕的记忆与技艺”的特展,展出105件/套明清至今的核雕精品,系统梳理了核雕艺术的发展脉络,展现了这门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核舟记》与核雕艺术的渊源
核雕,又称果核雕刻,是中国传统的微型雕刻工艺,主要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为材料。艺人们利用果核的自然形态和起伏变化,采用雕、镂、镌、锉、凿、钻等技法,在其上雕刻出各色人物、花鸟、兽虫、山水、舟船、楼阁等形象和文字内容。
明朝魏学洢的《核舟记》生动记述了天启年间王叔远桃核雕刻作品《东坡游赤壁》的方方面面,使核雕广为人知,并称赞其技艺为“灵怪之材”。《核舟记》中描述的核舟,就是明代苏州核雕艺人王叔远的作品,展现了核雕艺术的精湛技艺。
核雕艺术的发展历程
核雕艺术最早见于明朝文献,起初只是在果核上简单地篆刻文字。至清朝中期时,核雕艺术达到鼎盛,甚至促使清宫造办处参与设计、雕琢核雕。核雕的题材也从古人诗词等,向世俗生活拓展。技巧上由圆雕、浮雕、镂空雕等技法相结合,形成了雍容华贵的风格。
展览亮点:明清核雕精品荟萃
本次展览展出了多件明清时期的核雕精品,展现了核雕艺术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内涵。其中,《同庆吉祥》是清中期核雕艺术的杰出代表,以童子骑象的场景为主题,巧妙地将吉祥的寓意与精湛的雕工施诸其上。两位童子形象活泼,头戴软帽,微微前仰,左侧童子一手持罄,另一手搂着右侧童子的后背;右侧童子手持戟,两者姿态亲昵,笑容可掬;大象作为吉祥和智慧的象征,身驮华丽的毯垫,承载着童子。“童”“罄”“戟”“象”合为“同庆吉祥”的美好祝福,整体雕刻手法细腻,线条流畅,象背上毯垫的花边和图腾都被细致刻画,展现了清代核雕艺术的高超技艺。
《十二美人》共由18颗内容各异的核雕串联而成。其上雕刻的人物形象极为丰富,采用圆雕、透雕等技法塑造青年、童子、老者各色人等,或手持蒲扇、折扇、书本,或骑马、或盘坐,皆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辅以葡萄、竹叶、荷叶等植物装饰,增添了念珠的自然美感和艺术层次。该念珠的色浆基本未经盘玩,保留了原始的风貌。在《雍正十二美人图》之“捻珠观猫”中,美人于圆窗前端坐,轻倚桌案,一手闲雅地捻着念珠,正观赏两只嬉戏的猫咪。她手中的念珠便与这一串核雕念珠极为相似。
核雕艺术的当代传承
核雕艺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次展览不仅展示了核雕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更体现了这门传统工艺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展览,观众可以深入了解核雕艺术的独特魅力,感受古代匠人的匠心精神,领略中国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
核雕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表示,核雕是一种小门类展品,少有博物馆会给予特别的关注。此次展览完整地将从明代至近代的核雕技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有利于研究者今后更为深入地认识和研究核雕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