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研究揭示:体温37度已成历史,免疫力悄然下降
斯坦福研究揭示:体温37度已成历史,免疫力悄然下降
2024年,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Julie Parsonnet团队发表了一项令人震惊的研究:自19世纪以来,成年人的平均体温持续下降,从37℃降至36.6℃。这一看似微小的变化,却可能暗藏着巨大的健康隐患。
体温下降:一个世纪的演变
这项研究分析了1860年以来美国人的67.7万余次温度测量数据,揭示了一个惊人的趋势——人类的基础体温正在逐年降低。具体时间节点如下:
- 1851年,德国内科医生温德里奇首次确定人体正常体温为37℃
- 1992年,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平均体温降至36.8℃
- 2017年,英国大规模研究显示平均体温进一步降至36.6℃
体温与免疫力:密切相关的健康指标
体温下降并非单纯的数字变化,它与人体免疫力密切相关。研究显示,体温每降低1℃,免疫力会下降30%以上。相反,体温每升高1℃,免疫力会提升5-6倍。这种关联性的背后,是体温与基础代谢率的紧密联系。
基础代谢率是指人体在安静状态下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最低能量消耗。体温每上升1℃,基础代谢率会提高13%。而基础代谢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白细胞的工作效率。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抵御病毒、细菌等外来入侵者,同时监测体内异常细胞(如癌细胞)。
当体温较低时,白细胞的工作效率会降低,难以及时发现并清除异物,从而增加感染风险。此外,白细胞还负责监测体内癌细胞,及时清除异常细胞。基础体温下降会影响白细胞的免疫应答速度,增加患癌风险。
体温下降的原因:现代生活的副作用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人类体温的持续下降呢?研究者认为,这与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缺乏运动:与50年前相比,现代人日常运动量大幅减少。肌肉是人体最大的发热器官,运动量减少导致肌肉含量降低,进而影响基础代谢率和体温。
过度依赖空调: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中,大脑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缺乏刺激,对外界温度变化的敏感性降低,导致体温调节能力下降。
医疗条件改善: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体感染各种病原体的几率降低,这也可能导致基础体温下降。
体温变化带来的健康隐患
体温下降对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 免疫力下降:如前所述,体温每降低1℃,免疫力会下降30%以上,增加感染风险。
- 新陈代谢减缓:基础代谢率降低,能量消耗减少,容易导致肥胖。
- 心血管问题:血液流动变慢,心脏供血供氧不足,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
- 其他症状:包括四肢冰冷、犯困、乏力、头晕等,中医认为这与阳气不足有关。
面对这一趋势,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专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适度运动: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温和运动,如快走、太极、瑜伽等,保持心率在120-150之间。
-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适当增加能量摄入,多吃新鲜蔬果,减少油腻和盐分。
- 规律生活:保持三餐定时定量,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 物理疗法:如泡脚、洗热水澡、艾灸等,有助于提升基础体温。
体温的变化,看似平常,实则暗藏风险。斯坦福大学的这项研究提醒我们,关注体温就是关注健康。在追求舒适生活的同时,我们更应该重视身体发出的每一个健康信号,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守护自身免疫力,为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