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联手蒙古灭金:权谋与背叛的历史大戏
南宋联手蒙古灭金:权谋与背叛的历史大戏
1214年,金宣宗迁都开封,金军一溃千里,蒙古军长驱直入,当年金国吞辽灭宋的一幕涌现在不少人的眼前。南宋内部随即便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比如当时一个叫乔行简的大臣就认为,现在宋金是唇亡齿寒,户破堂危的关系。虽是此前两家有世仇,但女真入主中原几十年,如今已经汉化,信奉孔子,读六经,衣冠文物,有类中华了。而蒙古人茹毛饮血,所到之处鸡犬不留,城池夷为平地,太可怕了。如果大宋不想重蹈覆辙,就应该给金国输血,帮助金国抗击蒙古。时任工部侍郎的徐应龙也担忧地说:金国如果亡了,蒙古人必然是大患。理论上说,乔行简和徐应龙的主张和担忧是非常明智的。
但是,理论是理论。理论上明智的事情,现实中并不一定行得通。一方面,宋金积怨太深,金国长年对宋朝的压迫让宋朝人一时难以转变观念。乔行简和徐应龙的主张虽然有预见性,但并不符合舆情。当时很多人围攻他们,国子监的太学生们甚至还上书朝廷,要求将他们斩首以谢天下!受到这件事的影响,朝堂之上没人再敢乱讲话。宋宁宗经过慎重考虑,最终采纳了真德秀的建议:停止岁贡,坐山观虎斗。另一方面,金国也不可能真心与南宋联盟。因为就在宋朝停贡后,金宣宗便以此为借口,发兵攻宋。在宋朝人看来,南宋停贡,金国可以谈嘛。就算南宋铁了心不给钱,那也是实力使然,毕竟金国都被蒙古揍成这般模样了,现在应该是金国低三下四求宋朝援助,而不是再像以前那样,对宋朝趾高气扬,一言不合就直接掀桌子。金宣宗此举,说明金国从来就没有联宋的诚意,只是把宋朝当成了提款机和保险箱。一旦形势不对,随时准备鸠占鹊巢。所以说,宋金联合抗蒙,理论上是明智之举,但在当时根本行不通。
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蒙古汗国陷入汗位之争,金国获得了一个喘息的机会。金哀宗一面整军备战,一面继续与南宋议和。1229年,金哀宗下令释放此前侵宋期间俘虏的宋军,试图缓和宋金关系。然而,南宋朝廷对金国的诚意持怀疑态度,担心金国在危机解除后再次翻脸。
1232年,蒙古再次发动对金国的进攻。此时的金国已经失去了西夏这个盟友,只能凭借河南、关中一隅之地抵抗蒙古的铁骑。在蒙古的强大攻势下,金国的防线岌岌可危。
1233年,蒙古使者抵达临安,提出与南宋联合夹攻金国,并承诺灭金后归还南宋被金国占领的河南之地。这个提议在南宋朝廷内部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以乔行简和徐应龙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再次提出警告,认为蒙古才是更大的威胁,不应轻易与之结盟。然而,南宋理宗赵昀报仇心切,不顾朝中反对声音,决定与蒙古联盟。
1234年,蒙古与南宋联军发动了对金国最后的攻势。蒙古军从北面进攻,南宋军则从南面发起攻击。金哀宗在蔡州被围,走投无路之下自焚而死,金国至此灭亡。
然而,蒙古并未兑现归还河南之地的承诺,只归还了部分土地。南宋理宗虽然在太庙举行了隆重的庆贺仪式,但这一胜利的喜悦并未持续多久。
金国灭亡后,南宋失去了北方的缓冲地带,直接面对蒙古的威胁。1235年,蒙古以南宋收复三京(北宋时的西京洛阳、东京开封、南京应天府)为借口,发动了对南宋的全面进攻。
这场战争持续了40多年,南宋军民虽然英勇抵抗,但终究无法抵挡蒙古的铁骑。1279年,南宋在崖山海战中战败,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自杀,南宋灭亡。
南宋理宗的头盖骨被蒙古人制成酒樽,直到数十年后才被朱元璋重新安葬。这一结局不禁让人感叹:如果当初南宋没有选择联蒙灭金,历史是否会有所不同?
南宋与蒙古的联盟,表面上是一场成功的复仇之战,实则是一场充满权谋与背叛的历史悲剧。南宋朝廷在复仇心切的驱使下,忽视了长远的战略利益,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古代外交的复杂性,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在国际关系中,决策者必须审慎权衡各方利益,不可被短期利益蒙蔽,否则可能会付出惨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