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桂花糕:非遗美食的文化传承
桂林桂花糕:非遗美食的文化传承
桂林桂花糕,这道承载着数百年历史的甜点,如今已成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它不仅是一道简单的美食,更凝结着桂林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历史渊源:从明朝末年到非遗名录
桂花糕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末年。相传,新都县小贩刘吉祥受杨升庵书斋中桂花香气启发,将新鲜桂花收集、处理后与米粉、糖等混合制成糕点出售,取名为“桂花糕”。此后,这一美味逐渐流传开来,并不断改良。
近年来,桂林桂花糕的制作技艺成功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进一步彰显了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2024年,桂林市更是将“桂林有味”——桂菜列为全市重点培育的“桂林经典”品牌,桂花糕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价值得到进一步认可。
制作工艺:传统手工的精良传承
桂花糕的制作工艺独特而讲究。传统手工制作主要使用糯米粉、粳米粉、白砂糖、植物油、糖桂花等原料。首先需要将米粉筛匀后加糖揉拌均匀,蒸熟后用湿纱布包裹并反复揉捏至细腻光滑。最后抹上植物油,撒上干桂花,切成长方块即可完成。
另一种创新的水晶桂花糕则采用温水、可食用桂花、蜂蜜和西米为原料。新鲜桂花洗净、沥干水分后低温烘干备用。蜂蜜与桂花混合,加入温水搅拌均匀,再揉入西米搓成小球。放入模具蒸制25分钟后焖5分钟,最后点缀干桂花。
文化内涵:山水与饮食的完美融合
桂花糕的文化内涵与桂林的山水文化密不可分。桂林自古为府治之地,饮食文化早有讲究,善于吸取南方诸菜系精华,充分利用本地山珍菜蔬,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在《桂林老板路》一书中,就提到了明代靖江王府的“万寿无疆”宴、“桂林十大碗”、船家扣肉、粉蒸牛肉等菜品,其中许多菜肴都有数百年的历史。
桂花糕作为桂林特色小吃的代表,与桂林米粉、啤酒鱼等共同构成了桂林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桂林的历史记忆与人文情怀。
现代发展:传统美食的创新之路
近年来,桂林桂花糕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桂林市秀峰区依托当地企业,如顺昌食品有限公司,开发了多种口味的桂花糕,年产值近2000万元,销售额达5000万元。产品不仅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还通过新媒体平台推广,提升了知名度。
在桂林的大街小巷,人们依然可以品尝到这份传统的甜蜜味道。正阳步行街上,百年老字号“秝园”仍在坚持传统手工制作,让每一位顾客都能感受到那份穿越百年的乡愁记忆。
桂林桂花糕的成功,不仅是传统美食的传承,更是桂林文化自信的体现。它见证了桂林从历史文化名城向世界级旅游城市转型的历程,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