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非遗:纸织画与簪花围里的千年匠心
泉州非遗:纸织画与簪花围里的千年匠心
泉州,这座被誉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古城,不仅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更孕育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永春纸织画与蟳埔女习俗,一为精湛工艺,一为独特民俗,共同展现了泉州深厚的文化底蕴。
永春纸织画:千年织就的艺术瑰宝
在泉州的西部,有一座千年古城——永春。这里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内陆起点,更是中国原始青瓷的发祥地。在这片文化沃土上,诞生了一项独特的工艺——永春纸织画。
永春纸织画与杭州丝织书、苏州缂丝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四大家织,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其细腻的编织和独特的画面效果,吸引了无数观赏者。
纸织画的制作工艺极为精细。首先需要将宣纸裁成细如发丝的纸条,然后在特制的织机上进行编织。编织过程中,艺人需要不断调整纸条的松紧度,以确保画面的清晰度和层次感。最后,经过装裱,一幅精美的纸织画才算完成。
在永春,有一位被誉为“纸织画大师”的周文虎先生。他自1957年起师承永春纸织画专家黄永源,60余年来潜心研究纸织画创作,终成大师。他自1980年起培养学徒,1990年设立纸织画专业学校,周文虎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纸织画的创作和研究,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为的就是要让这门奇特的民间艺术发扬下去,不让纸织画绝种。
另一位传承人方碧双,是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她创立的永芳纸织画社,坐落在风景优美的永春县花石公园中。画社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永春纸织画的传统技艺,更在创新中不断发展。2023年,方碧双获评“福建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其徒弟谢丽玉的纸织画作品《百鸟朝凤》荣获福建省工艺美术“争艳杯”金奖。在2024年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方碧双与郭星宏联合创作的《凤凰涅槃》更是摘得“百鹤杯”新锐奖。
蟳埔女:海丝路上的独特风情
在泉州湾畔,有一群以独特服饰和头饰闻名的女性——蟳埔女。她们主要生活在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旧称蟳埔村),其独特的传统风俗,早在2008年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蟳埔女的装扮最具特色的是她们的发型和头饰。成年后的蟳埔女会将长发用红头绳扎成马尾,再拧成绳状,在脑后盘成螺旋状的发髻。在发髻中心横插一支象牙筷,并在上面佩戴用鲜花串成的“簪花围”。这种簪花围一般有3-5圈,每圈用一种花,色彩斑斓,香气袭人。除了鲜花,蟳埔女还会在头上插戴独枝花、插梳和发簪等装饰品。老年妇女则常包红色头帕,并佩戴“老妈丁香”耳坠。
在服装方面,蟳埔女传统上穿着立领、斜襟、右衽、盘扣的大裾衫,颜色丰富多样。下装则多为黑色宽腿裤,便于在滩涂上劳作。随着时代变迁,现代蟳埔女也会选择西裤或牛仔裤。在配饰方面,她们喜爱佩戴金质的戒指、项链、手镯等首饰,耳环则能体现不同的人生阶段:未婚女子戴圆形耳环,已婚女子戴“¿”形的丁勾耳环,做祖母后则改戴“?”形的“老妈丁香”。
蟳埔女的装扮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据学者研究,这种独特的打扮与族群关系结构密切相关。在与其他族群互动时,独特的服饰可以表明身份;在族群内部则形成认同。虽然有说法认为这与宋代杨文广或阿拉伯文化有关,但这些说法已被学者考证为不实。实际上,蟳埔女的簪花围,应是汉族传统簪花习俗的遗风。据记载,泉州城郊多地过去都有这种风俗,只是如今在蟳埔保存最为完好。
蟳埔女不仅是美丽的象征,更是勤劳的化身。蟳埔村是一个典型的渔村,90%以上人口从事与渔业相关的活动。男人们出海捕鱼,女人们则在滩涂上养殖牡蛎。每天清晨,蟳埔女们便忙碌起来,将捕获的海鲜运送到周边县市贩卖。这种经济模式决定了她们不缠足,被周边社会称为“粗脚头”。
在婚嫁习俗上,蟳埔女也保留着独特的传统。1957年前后,蟳埔女性出现了与众不同的午夜出嫁习俗。婚礼后,新娘要在凌晨时分回娘家,不在婆家过夜。此后十四天,每天傍晚婆家都要到新娘家接其过夜,这一习俗被称为“十四日喊”。十四天后,新娘才会自己去夫家过夜,但不在夫家吃饭,直到生下孩子为止。
永春纸织画与蟳埔女习俗,一静一动,一艺一俗,共同展现了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它们不仅是泉州历史文化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新时代,这些文化遗产正以创新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