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真迹亮相吉林博物馆,你去打卡了吗?
苏轼真迹亮相吉林博物馆,你去打卡了吗?
“这不仅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结构谨密,毫无笔误,当是眉山最上乘。”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如此评价苏轼的《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这幅被誉为“苏轼书法第一”的作品,如今静静地陈列在吉林省博物院,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爱好者和文化探寻者。
一幅流传千年的书法珍品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是苏轼在被贬岭南途中所作,两篇赋分别完成于公元1091年和1093年。作品全长306.3厘米,高28.3厘米,由两篇文章组成,前一篇行书287字,后一篇行书312字,加上自题10行,共计684字。从字数上看,这是苏轼传世作品中最多的,也是其晚年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这幅作品的笔意雄浑有力,姿态闲散典雅,潇洒飘逸,结字紧凑,完全符合苏轼书法的“结体短肥”特点。作品上除了苏轼自题后记外,还有元、明、清历代名人的题跋、书札,流传有序,堪称无价之宝。
一段曲折的流传经历
这幅珍贵的书法作品曾进入清廷内府,《三希堂法帖》中有其刻本。然而,在伪满洲国覆灭时,这幅珍品下落不明,许多人认为它仍然留在吉林。吉林省博物馆一直未曾停止寻找,曾公开征集,却始终未能得到真迹。
直到1982年底,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苏兴钧得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著名书法家金意奄来信告诉他,在吉林市一位教师家中发现了苏轼的墨宝《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经过专家鉴定,确认这是苏轼真迹。作品持有人刘刚先生是一位中学教师,他表示,这幅书法作品是他父亲在解放前在吉林市的书摊上购得的。如果确认是真迹,他愿意无偿捐献给国家。
吉林省博物馆向刘刚先生颁发了奖状和奖金,对提供线索的金意奄先生也予以物质奖励。这幅失而复得的国宝,如今已成为吉林省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一场不容错过的文化盛宴
目前,《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正在吉林省博物院展出,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观赏。展览不仅展出了这件珍贵的书法作品,还配套展示了苏轼的其他书画作品及相关文物,让观众能够全方位了解苏轼的艺术成就。
展览现场,观众们在作品前驻足良久,细细品味苏轼的书法艺术。有观众表示:“能够亲眼看到苏轼的真迹,感受千年前的墨香,这种体验非常难得。”
吉林省博物院还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讲解服务,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展品内涵。展览期间,博物院还组织了多场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解读苏轼的艺术成就和人生故事,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文学巨匠。
一次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
苏轼的《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这幅作品的流传经历,展现了民间力量在文物保护中的积极作用,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与传承。
如今,这幅珍贵的书法作品在吉林省博物院安家落户,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欣赏苏轼书法艺术的机会,更为研究宋代书法和苏轼生平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它不仅是吉林省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每一位文化爱好者前来一睹风采。
吉林省博物院地址位于长春市南关区净月大街2556号,可乘坐多路公交直达。博物院全年对公众免费开放,部分临时展览如“梅花依旧向阳开——吉林省博物院建院及开放七十周年书画专题展”也无需额外费用。博物院拥有近10万余件珍贵文物,涵盖中国历代书画、东北边疆历史文物(如高句丽、渤海国、满族相关文物)以及东北抗日联军文物等,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如果你对古代书画有兴趣,不妨前往吉林省博物院一睹苏轼真迹风采,感受千年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