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题引发争议:是培养思维还是过度游戏化?
小学数学题引发争议:是培养思维还是过度游戏化?
近年来,中国小学数学教育中出现了一些备受争议的"奇葩"题目。这些题目往往通过设置陷阱或误导性信息,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然而,这种过于强调"脑筋急转弯"式的思维训练,是否真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道简单的减法题引发的争议
让我们先来看一道看似简单的减法题:
题目:奶奶有60元钱,去超市买了10元水果,收银员应该找奶奶多少钱?
答案:60-10=50。
这个答案似乎没有任何问题,但老师却在试卷上打了一个大大的叉,并且留下一句评语:"请认真思考再做!"
这道题的标准答案其实并不简单。它实际上考察的是学生对人民币面值的了解和组合能力。根据人民币的面值(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纸币以及1角、5角、1元硬币),奶奶可能有多种支付方式:
- 奶奶有一张50元和一张10元。答:不用找零。
- 奶奶有6张10元。答:不用找零。
- 奶奶有12张5元纸币。答:不用找零。
- 奶奶有60个1元硬币。答:不用找零。
- 奶奶有3张20元纸币。答:找零10元。
- 奶奶有一张50元和一张10元,用50元纸币付账。答:找零40元。
因此,最准确的答案应该是:收银员应该找奶奶0元、10元或40元。
一道难倒全球网友的数学题
2015年,《中国日报》曾发布过一道来自四川南充市五年级期末考试的数学题,这道题不仅难倒了中国学生,也让全球网友绞尽脑汁:
题目:一艘船上有26只绵羊和10只山羊,船上船长几岁?
这道题的答案五花八门:
- "船上船长大于18岁,因为未成年人无法开货船。"
- "船是小林的,所以小林的岁数等于船长岁数。"
- "船上船长36岁,因为船长很自恋,所以便把船上的羊的数量变为自己的年龄,而且小林你以后要自己认真回答问题,不要问别人,好了我编不下去了……"
最后,出题方解释说,这道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批判精神,答案就是质疑题目本身。
更多奇葩的数学题
近年来,类似的奇葩数学题层出不穷:
- 乐器商店新进了9把小提琴,共花了3600元,售价合理的是?
- A. 498元/把
- B. 400把/元
- C. 498把/元
- D. 400元/把
- 答案:A。售卖价格要高于进货价。
- 7个小朋友玩"老鹰捉小鸡",已经捉到了3只小鸡。现在请问:还有多少只"小鸡"?
- 答案:3只。题目只涉及老鹰和小鸡两个关系,老鹰占据一个小朋友名额,答案应该是3。
- 1111=0;3388=4;1289=3;9090=4;2256=1;1868=?
- 答案:5。通过数圆圈得到正确的答案,1868中共有五个圆圈,所以答案为5。
- 根据节奏,写出乘法算式:
- A. 叮叮叮,叮叮叮
- B. 啊,啊,啊,啊
- C. 呜呜呜,呜呜呜
- D. 喵喵,喵喵,喵喵
- 答案:3×2、1×4、3×2、2×3。
- 找规律填空:1,10,5,4,7,(),9,6。
- A. 我
- B. 爱
- C. 数
- D. 学
- 答案:D。这几个数字都是按照拼音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和第四声的顺序排列的,“学”是第二声。
理工硕士都做不出的一年级数学题
湖北一位理工硕士父亲辅导一年级儿子的数学习题时,被一道题目难住了,10分钟都没有找到头绪。儿子见状,还贴心地建议:"爸爸,要不你看看答案吧。"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许多家长反映,现在的数学题越来越像脑筋急转弯,不仅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让家长在辅导作业时感到力不从心。
专家观点:奥数不是数学
清华大学教授王文湛先生曾指出:"我在清华大学,给研究生上数学。我的孙子,12岁,小学六年级,学奥数,他的数学题,有的我都做不出来。它不是数学,它是技巧,跟变戏法一样,一个文盲变戏法,可以骗过科学家。"
季羡林先生也曾感慨:"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妈的,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
结语
教育工作者在设计题目时,确实需要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然而,这种创新应该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而不是通过设置陷阱或误导性信息来考验学生的"机智"。真正的数学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让他们在各种"脑筋急转弯"中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