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酒市场乱象:假酒横行、违规添加,消费者该如何避坑?
保健酒市场乱象:假酒横行、违规添加,消费者该如何避坑?
近年来,保健酒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据统计,2022年我国保健酒市场规模已突破5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700亿元。然而,在市场快速扩张的背后,保健酒行业却面临着诸多乱象,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假冒伪劣产品泛滥、违规添加物频现以及“特供酒”陷阱等问题。
假冒伪劣:直播间里的“李鬼”游戏
在各大电商平台的直播间里,一场场“李鬼”游戏正在上演。以“马茅”为例,一些不法商家利用消费者对贵州茅台酒的认知,通过形似包装和误导性宣传,将成本仅9元一瓶的“擦边酒”以300元的高价售出。这些假冒产品不仅侵犯了知名品牌权益,更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现象并非个案。从300元一瓶的“龙茅”到200元一瓶的“五粮液”,主播们口中喊出的往往是价值千元的名酒,而实际销售的却是外观相近的假冒产品。这些假冒产品往往质量低劣,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
违规添加:听花酒的“凉口”之谜
除了假冒伪劣问题,保健酒中违规添加物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以听花酒为例,该品牌被央视315晚会曝光涉嫌违规添加薄荷提取物以产生“清凉口感”。这种做法不仅违反了2022年6月1日实施的白酒新国标中“白酒不得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规定,更可能对消费者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据专家分析,如果坐实听花酒含有薄荷醇成分,那么其产品将被判定为非法产品。按照《食品安全法》,该品牌可能面临“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将被吊销许可证”的严厉处罚。
“特供酒”陷阱:16.43亿元的巨额利益链
临近节假日,市场上各类打着“特供”“专供”“内供”旗号的酒类产品开始活跃起来。这些产品往往声称是党政机关或军队专用酒,通过编造营销话术和精美包装来诱导消费者,实际上却是成本仅3元的勾兑酒。
市场监管总局开展的“特供酒”清源打链专项行动显示,截至目前已立案查处相关违法案件1971件,查获“特供酒”66.19万瓶,涉案金额高达16.43亿元。这一系列数据揭示出“特供酒”背后庞大的利益链条,也反映出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治理的必要性。
质量安全:专业检测机构的把关作用
面对保健酒市场的种种乱象,专业的质量检测显得尤为重要。保健酒检测项目包括致病细菌、重金属、农残、酒精浓度、添加剂等,需要通过具备CMA、CNAS认证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
消费者在选购保健酒时,应选择正规渠道,认准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蓝帽子”标志,并核对保健食品注册号/备案号。同时,要理性对待各种营销话术,不轻信“特供”“专供”等虚假宣传。
保健酒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监管部门的严格执法,也需要消费者的理性选择。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市场环境,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保健酒带来的健康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