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双璧:苏家围与南园古村的客家文化传承
河源双璧:苏家围与南园古村的客家文化传承
在广东河源市的东江畔,藏着两颗客家文化明珠——苏家围和南园古村。这两个历史悠久的客家围屋,不仅见证了岭南客家人的迁徙历史,更承载着浓厚的客家文化传统。
苏家围:苏东坡后裔的聚居地
苏家围位于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距市区约26公里,是一个已有700多年历史的客家围村。这里依山傍水,环境优美,被誉为“南中国的画里乡村”。
走进苏家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古老的迎亲桥。“迎亲”意为迎接亲人,走过迎亲桥,客人就成自家人,正所谓“进门就是自家人”。这座桥不仅是苏家围的标志性建筑,更象征着客家人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
苏家围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后裔的聚居地,据说全村居民都是他的后人。村中保存着18座明清时期的古屋,其中最古老的是建于1481年的永思堂,是为纪念苏家围八世祖苏东山而建,一直作为苏家围人举行祭祀、议事的地方。
漫步苏家围,随处可见参天的古榕树。村里有5棵大榕树树龄超过了1000年,最出名的两棵是鸳鸯榕和五显榕。夏日时节,老屋前的荷塘里荷花盛开,与古建筑相映成趣,宛如一幅古色古香的乡间画卷。
南园古村:被遗忘的明清客家古村
离开苏家围,向西15公里左右,东江西岸,还保存着一个冷门的古村——南园古村。南园古村,又称南园围村,迄今有500多年的历史,是一处始建于明清时期的传统客家府第式建筑群。
整个古村面积约有15万平方米,由官吏家族潘氏所建,村民都是聚族而居,大多都是潘家的后代。古村内保存完好的明末清初古民居多达36座,是河源市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完好的客家古村落之一。
大夫第,建于清朝同治元年,是一座三进式的客家古建筑。虽然在整个古村落现存的建筑中,大夫第的规模不算大,但其做工最精细,用料也最为讲究,采用石灰、砖木、青石结构,豪华瓦房,颇具特色。
柳溪书院的大厅前,当地人将《朱子治家格言》刻在墙上用来教育后人。古村内另外一处网红打卡点,要数古炮楼遗址。炮楼有两座,东北角的七层,西南角的四层,形成依角之势,威镇一方。炮楼的结构为“回”字形,视野开阔、居高临下,可防备各个方位的来敌。炮楼墙身厚度达80cm,俗称“粽墙”。原料是糯米粉、红糖、石灰、黄泥、沙石等,所以它的墙身特别坚固,韧性大,经受得起炮火的攻击。
两颗明珠,共同守护客家文化
苏家围和南园古村虽然相距不远,但各有特色:
- 历史渊源不同:苏家围是苏东坡后裔聚居地,南园古村则是潘氏家族的聚居地
- 建村时间不同:苏家围有700多年历史,南园古村则有500多年历史
- 建筑规模不同:苏家围保存18座古民居,南园古村则有36座
- 文化特色不同:苏家围以“竹文化”为特色,南园古村则以“书院文化”见长
但它们都体现了客家围屋的建筑特色,展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承载着浓厚的客家文化传统。如今,这两个古村都没有很浓厚的商业化痕迹,能看到时光在这些老建筑上遗留的历史痕迹。
在当今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这些保存完好的古村落显得尤为珍贵。它们不仅是客家文化的活化石,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让客家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