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网梗”入侵校园: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语言
当“网梗”入侵校园: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语言
“完了,芭比Q了”“雨女无瓜”“尊嘟假嘟”……这些网络用语,正在悄然影响着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开始热衷于使用各种“网梗”,这些看似有趣的表达,却可能对他们的语言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研究表明,儿童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2-6岁是语言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孩子们通过模仿和交流学习语言,而网络用语的大量使用,可能会阻碍他们语言能力的正常发展。正如专家指出,不规范的网络用语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天赋、语言思维和思考能力,甚至可能导致“文字失语症”。
那么,面对孩子热衷于使用网络用语的现象,家长和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呢?
首先,家庭教育是语言规范使用的第一道防线。家长应该减少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避免他们过度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同时,亲子共读是培养语言能力的有效方式。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图书,每天陪伴孩子阅读,不仅能加深他们对文字的理解,还能激发阅读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重与孩子的交流互动,通过游戏化学习、儿歌等方式促进语言发展。
在学校教育层面,语文教师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需要在课堂内外坚持使用规范语言,通过故事会、演讲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加强普通话朗读训练和规范汉字书写训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语言习惯。
社会层面,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至关重要。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已启动“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网络用语不规范、不文明现象。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对于已经习惯使用网络用语的孩子,家长和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 增加生活经验:多带孩子外出,丰富他们的生活阅历,拓宽视野。
- 培养阅读习惯:通过阅读优质书籍,让孩子接触规范的语言表达。
- 语言沟通训练:进行轮流说、倾听、清晰表达等训练,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语言习惯。
- 游戏化学习:通过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言。
值得注意的是,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并不是禁用网络用语。语言具有时代性,关键是要区分哪些是有新意、有文化的“梗”,哪些是无营养、无价值的“烂梗”。我们需要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网络文化,在清朗的网络空间中“有话好好说”,使用真诚友善、干净清爽的语言文字。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桥梁,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更好地学习其他各科知识,作用至关重要。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规范的语言环境,助力他们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