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非遗春节 寻地道年味 | 传承千年民俗 尽展魅力“中国年”
过非遗春节 寻地道年味 | 传承千年民俗 尽展魅力“中国年”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佳节,也是从古至今中国人最重要的生活场景。人间烟火、岁月更替,千家万户在春节的仪式感中延续传统习俗,传承民俗文化。特别策划《过非遗春节 寻地道年味》今天带您走进邯郸、石家庄、秦皇岛等地,了解那里的春节特色活动,感受喜庆氛围。
苇子灯阵: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今天是大年初三,在邯郸峰峰矿区,苇子灯阵“点亮”年味。这是一种将工艺制作与舞蹈表演有机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将丰收的心情融入艺术之中。主要表演者有32人,擎灯的24人,每人一杆,象征农历24个节气,也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孩子们观看苇子灯阵表演、参观苇子灯阵展厅,还在老手艺人的带领下体验制作苇子灯的技艺,沉浸式感受非遗的魅力。
春节期间,邯郸市肥乡区在全区9个镇265个村同步启动“非遗过大年·成语迎新春——新春文化市集”活动。千余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巧妙地将非遗与成语故事相结合,为广大群众送上文化大餐。文化集市上,精美的剪纸作品、古朴典雅的传统手工艺品,每一件都巧妙融入了蛇年元素。
邯郸市肥乡区天台山镇长李晓超介绍,活动把非遗与成语故事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的丰富人民群众的新春文化生活。弘扬正能量,传播肥乡好声音,让年味更浓,过一个有文化气息、更有意义的新春佳节。
井陉矿区社火:社火闹春 年味满溢
在石家庄井陉矿区,同样热闹非凡。社火鼓点铿锵有力,声声振奋人心,老老少少画上脸谱,穿上行头。红脸社火中武打招数丰富多彩,攻得猛烈,躲得巧妙,一招一式俱见功夫,你来我往中将传统社火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井陉矿区社火分为红脸社火和白脸社火两种,已有千年历史,传承至今,依然红火热闹。逢年节,村民们都会提前准备,从进入腊月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排练,以精湛的技艺、饱满的精神状态,奉献精彩的演出。
石家庄市井陉矿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王彦霞介绍,“太行社火风”是矿区的特色文化品牌活动,丰富多彩的演出为广大居民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也是对非遗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大家在欢歌笑语中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
井陉矿区在春节期间还将举办正月十二“民俗庆新春、非遗大巡游”、冰雪过大年和“正月十四——正月二十的社区联庄会活动”,同样精彩纷呈、值得期待。
昌黎地秧歌:风趣戏剧展民俗民风
在秦皇岛,还有一项颇具地方特色的年俗活动不能错过,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昌黎地秧歌。
昌黎地秧歌有上千年历史,分为妞、丑、擓、公子四个行当,各行当的表演各具特色,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民间舞种之一。
表演现场,伴着震耳欲聋的锣鼓唢呐声,演员们尽展才艺。他们诙谐的表演、娴熟的动作和高超的技艺,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知名文化学者孔润常认为,中国年升级为世界年,无疑为蛇年新春增添了特别的意义。非遗涵盖传统技艺、民俗等领域,这些传统文化正在滋养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也正在成为传统文化创新的中坚力量,跟随非遗的步伐,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让非遗、年俗在创新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