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数全球首位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数全球首位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数量居全球首位,展现了中国在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卓越成就。
2024年6月8日是中国第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保护世界遗产,建设美丽中国”。目前,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7项,位居全球第二。其中,世界自然遗产14项,文化和自然双遗产4项,均居全球首位,总面积达7.06万平方公里。
30多年来,中国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理念不断升华,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使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珍贵自然遗产得到有效保护,较好地实现了自然文化遗产的严格保护和永续利用,推动了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包括黄龙风景名胜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三清山国家公园、中国丹霞、澄江化石遗址、新疆天山、湖北神农架、青海可可西里、梵净山、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一期)。中国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包括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
各地“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亮点纷呈。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围绕“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和“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主题,中国各地文旅部门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推动文化遗产融入大众日常生活,推动保护利用成果全民共享。
运河之畔,群龙竞舞。6月3日,浙江千年古镇长安镇热闹非凡,海宁市第二届舞龙大赛开赛,“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也拉开帷幕。台上精彩舞龙表演,引得观众纷纷叫好;台下极具特色非遗项目亮相,皮影戏、硖石灯彩、粉塑、糖画等非遗传承人精湛绝伦的技艺,吸引游客。
今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中俄文化年”日前启幕。6月4日,120余名黑龙江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和60名俄罗斯手工艺匠人齐聚黑河,以中俄非遗游园会形式迎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现场,鄂伦春族桦树皮画、达斡尔族哈尼卡等作品吸引众多游客围观。
由国家文物局、辽宁省政府主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将在沈阳举行。沈阳博物馆将于6月8日推出“文明之光——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大展,通过268件珍贵文物揭示中华文明诞生的磅礴气象,展现中华民族先祖的伟大力量。目前该展览已入选2024年“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
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河南作为文物大省,今年精心组织特色活动400余项,推出“和文化遗产当一天‘同事’”“认识我的城”教育、殷商文化讲座等活动,让公众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当地文博机构还将面向社会开展公益鉴定、提供免费讲解服务等。
在山西太原,当地文博场馆推陈出新,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推出189项活动。晋祠博物馆将通过官方视频号、抖音号,讲述晋祠历史;双塔博物馆带领观众“云”赏双塔美景及珍贵文物。三晋大地千年文明“走”进群众生活。太原市博物馆发起“探非遗匠心 育创新达人”图片视频征集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非遗点滴,“见人见物见生活”。
在河北,线上非遗活动丰富多彩。除推出“纸上生花 镂月裁云——沧州市非遗项目剪纸、刻纸作品展”等线上展览外,将联合多个互联网平台,推出“非遗购物节”,同步开启线上非遗产品展示售卖。活动将邀请相关达人开启直播带货,上线琳琅满目非遗商品、“随领随用”消费券等福利,以实在惠民措施打造沉浸互动式线上购物。
“水韵江苏·乐购非遗”作为江苏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推出的重要活动,将于6--12月持续开展80场购物活动,聚焦打造线上销售平台。不仅鼓励非遗传承人开设网店、推出优惠折扣产品,还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直播间,讲述非遗产品故事。江苏还将举办“云游非遗·影像展”,借助新媒体拓宽传播渠道,增强群众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
注:本文原文来自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化报等多个媒体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