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哈尔滨锅包肉:郑兴文的传奇美味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哈尔滨锅包肉:郑兴文的传奇美味

引用
36氪
7
来源
1.
https://36kr.com/p/2857745012116103
2.
https://new.qq.com/rain/a/20241228A07A4V00
3.
https://new.qq.com/rain/a/20250130A0510A00
4.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6QQOTQ20514DTKM.html
5.
https://new.qq.com/rain/a/20240705A013XY00
6.
https://36kr.com/p/2856025275648899
7.
https://post.smzdm.com/p/amve875k/

在哈尔滨这座充满异国情调的城市里,有一道菜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承载着东北人的味觉记忆,它就是锅包肉。这道看似简单的家常菜,背后却有着一段传奇的诞生故事。

01

从官府菜到百姓餐桌

锅包肉的诞生要追溯到1907年的哈尔滨。当时,正值中东铁路通车,哈尔滨成为东北亚重要的交通枢纽,吸引了大量外国侨民。时任滨江关道膳长的郑兴文,为了迎合外国宾客的口味,对传统京菜“焦熘肉片”进行了改良。

据郑兴文的后人郑树国回忆,郑兴文的俄国太太不喜欢咸口的焦炒肉片,于是他决定改良这道京菜,以迎合妻子的口味。他使用白糖和白醋调出酸甜味,将酸甜汁裹在刚炸好的肉片上。菜品研制成熟后,郑兴文将这道菜端上哈尔滨道台府外交接待的餐桌上,受到了来自当时的俄国、波兰等西方国家官员的称赞。起初,这道菜叫“锅爆肉”,因洋人发音不准,才逐渐被称为“锅包肉”。

02

传统工艺的精妙之处

锅包肉的制作工艺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厨师的匠心。选用猪里脊肉,切成薄厚适中的大片,用盐腌入底味,这是保证肉质鲜嫩的第一步。挂糊是关键环节,最地道的锅包肉一定要用土豆淀粉,因为相比玉米淀粉和红薯淀粉,土豆淀粉能让肉片炸得更酥脆,且脆感更持久。

油温的掌控更是考验厨师功力,色拉油需烧至190℃-210℃,将挂好糊的肉片逐片下锅炸透。待油温上升,还需复炸两分钟,这样才能达到外酥里嫩的口感。最后,用葱丝、姜丝、胡萝卜、蒜片炝锅,倒入炸好的肉片,烹入事先调好的糖醋汁,翻炒几下,撒上香菜段,淋上芝麻油,一盘金黄酥脆、酸甜可口的锅包肉就完成了。

03

东北饮食文化的缩影

锅包肉不仅是东北菜的代表,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东北饮食文化的特色。东北人爱吃肉,喜炸重油,锅包肉恰好满足了这些特点。而且,东北地区人均肉占有量高达80.5公斤,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这也为锅包肉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东北,锅包肉有着不同的流派。哈尔滨派坚持使用白醋和糖调味,保持传统的酸甜口感;辽宁派则加入了番茄酱,使色泽更加鲜艳。这种差异也体现了东北饮食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04

一道菜,一份乡愁

如今,锅包肉已成为东北饮食文化的符号。在哈尔滨,由郑兴文后代经营的“老厨家”已成为游客打卡的地标。每到节假日,店内总是座无虚席,天南地北的食客慕名而来,只为品尝这道百年名菜。

对于漂泊在外的东北人来说,锅包肉更是一份乡愁。在意大利留学的黑龙江学生小顾说:“在国外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或者想家的时候,我就会找个东北菜馆吃一顿,锅包肉一定是必点的一道菜。”在法国经营东北菜馆的李女士也提到,留学生们常常来店里点锅包肉解馋,说这味道让他们想起家乡。

从一道官府菜到百姓餐桌的常客,从东北走向世界,锅包肉不仅是一道菜,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份乡愁。它见证了哈尔滨的百年变迁,承载着东北人的味觉记忆,也诉说着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