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耳聋,你了解多少?
突发性耳聋,你了解多少?
“医生,我早上起来耳朵突然听不到了……”
这是耳鼻喉科诊室里经常能听到的焦急声音。突发性耳聋,这种令人恐慌的疾病,正在悄然年轻化,不仅影响中老年人,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年轻人身上。
什么是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是一种在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其主要特征是纯音听阈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下降不少于20分贝。患者往往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一觉醒来就发现一侧或双侧耳朵听力下降,甚至完全听不到声音。
除了听力下降,突聋还可能伴随以下症状:
- 耳鸣:约90%的患者会出现持续性耳鸣,声音如蝉鸣或嗡嗡作响
- 耳闷胀感:约50%的患者会感觉耳朵被堵塞
- 眩晕:约30%的患者会出现头晕或天旋地转的感觉
- 听觉过敏或重听
- 耳周感觉异常
-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焦虑、睡眠障碍等精神心理症状
突发性耳聋的发病原因
尽管突发性耳聋的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医学研究发现以下因素可能与其发病有关:
病毒感染:流感病毒、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近期感染都可能诱发突聋。
血管阻塞:内耳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等血液循环问题可能导致内耳供血不足,引发突聋。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患者在情绪激动或过度疲劳后容易发病。
自体免疫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影响内耳功能。
其他因素:包括头部外伤、耳毒性药物使用、肿瘤压迫、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等。
值得注意的是,情绪因素在年轻人突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工作压力大、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等都可能成为诱因。例如,一位37岁的母亲在辅导孩子作业时情绪激动后,第二天就出现了听力下降的症状。
高发人群与危害
突发性耳聋的年发生率约为每10万人中有5-30人,主要发生在40-60岁的人群中。但近年来,这一疾病正向年轻群体蔓延,通宵加班的护士、批改论文的教授、熬夜打游戏的学生等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突聋的危害不容忽视:
- 听力永久性损失:如果错过最佳治疗期(48-72小时),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下降。
- 生活质量下降:耳鸣、眩晕等症状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 精神心理影响: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诊断与治疗
突发性耳聋的诊断主要依靠听力学检查,包括纯音听阈检查、声导抗、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等。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头部CT或MRI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 类固醇治疗:这是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案,包括口服或注射类固醇,以及耳内注射类固醇。
- 高压氧治疗:通过提高组织氧分压,帮助恢复耳蜗血氧。
- 改善内耳供血的药物:如血管扩张剂、溶栓和抗凝药物。
- 神经营养类药物: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
治疗效果与以下因素有关:
- 治疗时机:发病15天内治疗效果最好,超过15天后效果显著下降。
- 年龄:年纪越大,恢复效果越差。
- 听损程度:轻度听损比重度听损预后更好。
- 伴随症状:伴有眩晕的患者预后较差。
如何预防突发性耳聋?
虽然突发性耳聋难以完全预防,但通过以下措施可以降低发病风险:
-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作息、规律饮食、均衡营养、适度运动。
- 避免过度疲劳:保证充足睡眠,减少熬夜。
- 控制情绪:学会调节压力,避免过度焦虑和激动。
- 远离噪音:减少耳机使用时间,避免长时间处于嘈杂环境。
- 关注身体状况:及时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 注意保暖:冬季外出注意头部保暖,预防病毒感染。
突发性耳聋虽然可怕,但通过及时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关键是要提高警惕,一旦发现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立即就医,不要拖延。保护听力,就是保护我们与世界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