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发霉玉米也能生病?黄曲霉菌的危害与防护全解析
接触发霉玉米也能生病?黄曲霉菌的危害与防护全解析
近日,一则关于武汉务工人员小刘因接触发霉玉米而感染黄曲霉菌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据报道,小刘在处理发霉玉米时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导致肺部被黄曲霉菌感染,病情严重到需要住院治疗。这一事件再次敲响了食品安全和防护意识的警钟。
黄曲霉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它本身并不总是有害,但当特定的黄曲霉菌在适宜的环境下生长时,会产生一种极其危险的毒素——黄曲霉毒素。这种毒素的毒性之强令人咋舌:据专家介绍,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更令人担忧的是,黄曲霉毒素具有很强的耐热性,常规烹饪温度根本无法将其完全破坏。
那么,黄曲霉菌在什么条件下会大量繁殖呢?研究表明,温暖潮湿的环境是黄曲霉菌生长的温床。当温度在33-38摄氏度之间,湿度较高时,黄曲霉菌就能迅速生长;而当温度降至24-28摄氏度时,它们就会开始产生毒素。这种特性使得黄曲霉菌在夏季和梅雨季节特别活跃。
黄曲霉菌最喜欢的食物是各种谷物和坚果。花生、玉米、小麦、大米等粮食作物,以及坚果类食品,都是黄曲霉菌污染的高风险对象。污染途径多种多样:作物生长期间可能被感染,运输储存过程中也可能因环境潮湿而滋生霉菌,甚至在食品加工环节也存在被污染的风险。
面对如此危险的黄曲霉菌,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免受其害呢?
首先,选购食品时一定要谨慎。建议从正规渠道购买,注意检查包装是否完好,尽量选择小包装以减少储存时间。购买后应储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长时间存放。
其次,对于一些易受污染的食品,如坚果类,要特别留意。如果发现口感发苦,很可能是已经受到黄曲霉毒素污染,应立即吐掉并漱口。不要以为只是个别坏果,实际上一颗发霉的坚果很可能已经污染了整个容器。
另外,厨房用品的清洁卫生也不容忽视。虽然筷子、案板等厨具不太可能直接产生黄曲霉毒素,但保持清洁干燥仍然是防止霉菌滋生的基本要求。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即使发现了发霉的食物,也不要试图通过简单的清洗或切除霉变部分来解决问题。黄曲霉菌是以孢子形式传播的,一颗花生或一粒玉米发霉,很可能意味着整个容器内的其他食物也已被污染。正确的做法是立即丢弃所有可能被污染的食物。
最后,不要以为高温烹饪就能完全消除黄曲霉毒素的威胁。虽然高温可以使其失活,但需要达到28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而家庭日常烹饪很难达到这个温度。因此,预防永远胜于治疗,远离黄曲霉毒素的关键在于预防食物霉变和避免摄入霉变食物。
通过了解黄曲霉菌的特性和危害,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我们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记住,食品安全无小事,一个小小的疏忽就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让我们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共同筑起一道抵御黄曲霉菌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