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背后:两年多努力,44项非遗第一
春节申遗成功背后:两年多努力,44项非遗第一
2024年12月4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南美洲巴拉圭首都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刻,凝聚了无数专家的心血与努力,标志着春节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正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两年多的艰辛历程
从2022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启动春节申遗工作开始,整个过程历时两年多。这期间,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牵头,委托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组织了一支专业的申遗团队。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萧放教授作为专家顾问,全程参与了申遗工作。
“我首先对申遗工作者进行春节相关培训,文本起草后,又持续参加几十次审稿会,对文本逐字逐句反复修改。”萧放回忆起那段紧张而忙碌的日子,感触颇深。为了确保申报材料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团队成员经常加班加点,反复推敲每一个细节。
精益求精的申报材料
申报材料的准备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团队需要从数千张图片中精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每一张图片都要经过专家的反复讨论和筛选。最终呈现在申报材料中的图片,不仅展现了春节的喜庆氛围,更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申报片的制作同样精益求精。从脚本撰写到镜头拍摄,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专家与制作团队的反复打磨。据在现场的非遗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巴莫曲布嫫介绍,当申报片在会议上播放时,赢得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这无疑是对团队工作的最好肯定。
克服挑战,突出文化价值
春节作为一项内涵丰富、影响广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申报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全面展现春节的文化价值,成为团队面临的最大难题。
“文本撰写的关键在于紧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和平性’‘社会团结’,从春节中探寻并系统梳理这些元素。”萧放表示,团队成员反复研究公约要求,深入挖掘春节文化的深层内涵,力求在申报材料中完美呈现。
申遗成功的深远意义
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胜利,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春节承载着中国人对家庭、社会和自然的深刻理解。其蕴含的和平理念、家庭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都是人类共享的价值观念。
“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文科指出,春节所体现的“和合”理念,与当今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高度契合,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
传承与发展的新起点
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传承与发展的新起点。如何让春节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专家建议,可以通过改进传统习俗、研发创新产品等方式,让春节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同时,利用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以及数字技术等现代手段,让春节文化以更多元的方式呈现,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和参与。
春节申遗的成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新起点。未来,我们期待春节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