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成本降低新趋势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成本降低新趋势
达芬奇机器人的国产化突破
2023年6月,中国国家卫健委公布了大型医疗设备“十四五”计划在售配额,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的配置规划数量为559台。这一政策调整为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值得注意的是,“十四五”新政策已调整为:可以配置在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三级综合性或专科医疗机构,外科综合实力强,相关专业开展腔镜手术时间不少于3年,腔镜手术量占1/3以上即可配置。
在这一背景下,达芬奇机器人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中国的装机量仅24台,而去年同期的装机量为34台,同比大幅下滑了近30%。这一下滑趋势不仅受到医疗反腐导致设备招标采购延迟的影响,更反映了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企业的快速崛起。
目前,已有三家国产品牌——微创机器人(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精锋医疗(MP1000)、思哲睿医疗(康多机器人)——对达芬奇发起正面冲击。截至2024年9月,这三家企业的中标量已处于领先地位:微创在国内已累计中标27台,海内外累计接近40台;康多腔镜机器人的累计中标量为17台;精锋医疗MP1000累计中标数量为12台。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产品牌腔镜手术机器人自上市两年以来,已与达芬奇形成分庭抗礼之势。2024年前三季度,达芬奇中标量为28台,而国产品牌累计中标31台。面对激烈的竞争,达芬奇国产手术机器人IS4000CN已在国内全面开启降价模式:在去年1800万中标价的基础上,直降500万,多家医院以1300万-1450万的价格区间实现中标。
技术创新引领手术机器人发展新高度
在技术创新方面,达芬奇机器人正通过集成AI技术实现智能化升级。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已将经过数小时手术视频训练的视觉语言模型(VLM)与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集成。改装后的达芬奇机器人仅依靠其视觉语言模型,就能模仿医生在手术视频中的操作,自主执行包括提起身体组织、使用手术针和缝合伤口在内的关键手术任务。
在国产创新方面,中国企业则在单孔手术机器人领域展现出明显优势。目前,国内共有两款单孔腹腔内窥镜手术机器人上市,分别为北京术锐和精锋医疗的产品。其中,精锋医疗的单孔手术机器人SP1000适应症为妇科,北京术锐的单孔手术机器人则覆盖泌尿外科和妇科。
医保政策助力普及率提升
政策支持是推动手术机器人普及的重要力量。2018年之前,内窥镜手术机器人系统被纳入甲类,期间仅发放了43张配置证。2018年后,该设备从甲类移至乙类,配置规划数量增加,审批程序放宽。特别是2021年起,中国部分地区相继将机器人辅助手术纳入医保报销。例如,2021年4月,上海市将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纳入乙类医保,限定支付范围包括前列腺癌根治术、肾部分切除术、子宫全切术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仍需自负20%的金额。
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降低了医院采购设备的门槛,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为手术机器人的普及创造了有利条件。
临床应用展现精准医疗新高度
在临床应用方面,达芬奇机器人展现出显著优势。以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的一例手术为例:一位47岁的患者王先生,胃部发现10公分大的间质瘤。传统治疗方法要么进行远端胃大部切除,要么进行局部适型切除,但都存在较大风险和并发症。
医疗团队创新性地采用达芬奇机器人联合术中胃镜的方案,通过机器人灵活遥控手臂,精准快速切除了间质瘤,并保留了正常胃组织和功能。手术过程不到2小时,出血量仅20ml,患者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地活动,一周后顺利出院。
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达芬奇机器人在复杂手术中的优势:3D视野角度、机械臂的弯曲和旋转精度以及过滤手部震颤等特性,显著提升了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特别是在操作空间狭小、缝合角度刁钻的复杂解剖区域,机器人手术的微创优势得以充分体现。
未来展望
随着国产化进程的加速、技术创新的突破以及政策支持的加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成本正在持续降低,普及率不断提升。这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也为我国医疗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成本的持续优化,手术机器人有望在更多医疗机构普及,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