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教授:心理干预是心脏康复的关键,助力患者成功戒烟
胡大一教授:心理干预是心脏康复的关键,助力患者成功戒烟
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指出,在心脏康复过程中,心理干预对于帮助患者戒烟至关重要。通过系统的心脏康复治疗,包括心理睡眠处方等措施,不仅能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特别是针对冠心病、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患者,心理干预在戒烟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有助于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吸烟对心脏健康的危害是全面且深远的。全球每年约有190万人因烟草使用或二手烟暴露死于冠心病,占总死亡人数的五分之一。吸烟会显著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且吸烟量越大、时间越长,发病和死亡风险越高。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降低血液携氧能力,导致器官缺氧。尼古丁会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进一步加重心血管负担。长期吸烟还可能导致心肌梗塞,甚至引发猝死,并增加周围血管病和脑卒中的风险。
胡大一教授提出的心脏康复“五大处方”理念,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五大处方包括: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睡眠)处方和戒烟限酒处方。其中,心理干预作为重要的一环,其作用不容忽视。
心理干预在心脏康复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识别和处理焦虑抑郁情绪: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情绪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通过心理评估和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
改善睡眠质量:睡眠障碍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见的问题,而良好的睡眠对心脏康复至关重要。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改善睡眠质量。
增强戒烟动力: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戒烟往往需要克服心理依赖。通过心理干预,可以增强患者的戒烟动力,提高戒烟成功率。
促进生活方式改变:心脏康复不仅需要药物治疗,更需要患者在生活方式上做出调整。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
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医疗机构在心理干预的落实上还存在不足。胡大一教授指出,关键是要培养更多具备“双心医学”能力的医生,即既能处理心血管问题,又能关注患者心理健康的心内科医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心理干预真正融入心脏康复的全过程。
戒烟可以迅速改善健康状况,具体表现为:
- 20分钟后心率和血压下降
- 12小时后血液中一氧化碳水平恢复正常
- 1年后冠心病风险降至吸烟者的一半
- 15年后冠心病风险与非吸烟者相当
此外,戒烟还能延长寿命并提升生活质量。例如,50岁戒烟可多活约6年,60岁戒烟也能多活约3年。
综上所述,吸烟不仅严重威胁心脏健康,还会带来多种全身性疾病。为了自己和身边人的健康,建议尽早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