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从“贫困县”到“汉服之都”的逆袭之路
曹县:从“贫困县”到“汉服之都”的逆袭之路
“曹县马面裙供不应求”“大学生回曹县卖汉服”“曹县汉服走向全球”……2024年,山东曹县汉服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不仅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更在多个国际时尚舞台上大放异彩。这个曾经的贫困县,如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汉服生产基地,2023年汉服销售额突破72.15亿元,占全国汉服市场份额的四成以上。
从演出服到汉服:一场产业蝶变
曹县汉服产业的崛起,始于一场偶然的转型。2017年之前,曹县主要生产影楼服、表演服等专用服装。村民们带着样品东奔西走到处推销,虽然有一定销路,但市场份额有限。转折发生在电商渠道的开拓上,村民们发现通过网络销售,不仅订单量大幅提升,还能节省大量人力成本。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触网”创业。
“十几年前,村民带着生产的影楼服、表演服等四处奔走推销,虽然有一定销路,但市场份额不高。直到有人不经意间打开电商的大门,服装产业迅速崛起。”大集镇孙庄村党总支书记孙学平回忆道。
完整产业链:曹县汉服的核心优势
走进曹县大集镇,道路两旁的门面房鲜有空置,布料销售、服装制版、剪裁缝制、数码印花、快递物流等商铺密密麻麻,绵延数公里。这里已经形成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完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效应显著。
“曹县常住人口超过135万,是山东人口最多的县之一,曾是山东劳务输出第一大县。十几年前,村民尝试生产影楼服、表演服等专用服装,东奔西走到处推销,虽然有一定销路,但市场份额有限,直到不经意间叩开电商的大门,服装产业插上了翅膀。”大集镇孙庄村党总支书记孙学平介绍。
目前,曹县拥有2282家汉服企业,2500多家相关企业、约1.5万个网店、近10万从业者,汇聚在这个全国最大的汉服生产基地。产业链的完善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大大提高了出货效率。据统计,2024年春节期间,仅曹县马面裙单品产值就达到3亿元。
政策支持与人才回流:产业发展的双引擎
曹县汉服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推动电商经济发展,曹县创新推出了多个新机构、新机制,如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落地的“落地办”、引导电商产业发展的“电商办”、改善营商环境的“营转办”等,为产业发展打通“绿色通道”。
同时,曹县还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据统计,2017年以来,全县累计实现返乡创业就业11.6万人,创办各类经济实体4.5万家,占全县新增经济实体的40.2%;签约落地过亿元返乡创业项目49个、总投资116亿元,累计带动40余万人就业。目前,曹县电商产业已累计吸引3名博士、近百名硕士、1.2万名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
创新驱动: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曹县汉服企业积极创新,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一方面,企业通过AI直播、私人订制等方式提升销售效率和客户体验;另一方面,注重品牌建设和品质提升,推动产业从“追赶者”向“领跑者”转变。
“如果说,产业集聚乡镇,成就曹县汉服成本低、出货快的优势;青年返乡则快速补强了销售、设计、运营等环节,助推品牌化、品质化发展。”留学返乡的有爱共同创业基地负责人李字雷说。
文化传承与创新:汉服产业的深层价值
曹县汉服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当地将汉服产业与非遗文化相结合,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县江米人、曹县木雕等,通过创新设计和现代营销手段,让这些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机。
“我们注重做好传承文章,实现‘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转化。”曹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倩说,曹县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有国家级非遗3项,省、市级非遗53项。这些非遗老手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新魅力,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载体。
未来展望:从“汉服之都”到“文化名城”
随着汉服产业的持续发展,曹县正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继续深化汉服产业链,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探索汉服文化与旅游、教育等领域的融合发展,打造全方位的“汉服文化生态圈”。
“我们打造营商环境的目标是:办事不求人、未来可预期、方便又高效。”曹县县委书记赵福龙说。如今的曹县,不仅是一个汉服生产基地,更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创业之城、文化之城。
从贫困县到“汉服之都”,曹县用短短几年时间完成了惊人的蜕变。这背后,是当地政府的有力引导、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以及全体曹县人民的共同努力。未来,随着汉服文化的持续升温,曹县有望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其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