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德三维扫描重现北京天坛原貌
光德三维扫描重现北京天坛原貌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在这项申遗成功背后,数字化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其中,光德三维对北京天坛的扫描项目,为这座古老建筑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重要支持。
先进技术:精准还原历史原貌
光德三维采用先进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天坛进行了全方位、高精度的数据采集。这种非接触式的扫描方式,既不会对文物造成损害,又能精确捕捉到建筑表面的每一个细节。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扫描过程中使用了多台高精度三维激光扫描仪,每台设备的扫描精度可达亚毫米级。为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技术人员需要在不同角度和位置进行多次扫描,最终通过专业软件将这些数据拼接成一个完整的三维模型。
数据处理:构建“数字孪生”
采集到的原始数据经过预处理、去噪、拼接等步骤,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随后,利用逆向建模技术,构建出天坛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这个模型不仅包含了建筑的形态和结构信息,还保留了表面纹理和色彩细节,堪称天坛的“数字孪生”。
应用价值:保护与展示的双重保障
数字化模型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多重价值。首先,它为文物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扫描数据,可以监测建筑的细微变化,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其次,数字化模型为虚拟展示和教育传播创造了条件。人们可以通过VR/AR技术,在虚拟环境中自由探索天坛,了解其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
创新实践:公众参与的新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中轴线保护项目还创新性地开发了“数字打更人”小程序。这个小程序鼓励公众参与文化遗产监测,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拍照上传,实时反馈文物状况。截至目前,已有两万余名“数字打更人”参与其中,上传了7万余张巡检照片。
这种公众参与模式不仅提高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效率,也增强了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正如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金锡彬所说:“无论老人、儿童,都能化身成为中轴线的守护者。”
展望未来:数字化传承的新篇章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化展示将在文物古建筑保护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创新性的数字化展示方式和技术手段的出现,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多样的体验。
北京中轴线的数字化保护项目,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通过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我们不仅能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还能让这些文化瑰宝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