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盘龙城遗址重大发现:3500年前石砌建筑遗存揭示长江文明新线索
武汉盘龙城遗址重大发现:3500年前石砌建筑遗存揭示长江文明新线索
2024年,在武汉盘龙城遗址的一次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者们有了惊人的发现:在杨家湾北坡,他们首次揭露了一处走向和形状较为明确的大型条带状石砌遗迹。这处遗迹东西长约81米,最宽处约5米,经勘探总长度约600米,属于中商时期(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200年)的遗存。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长江流域夏商时期石砌建筑的空白,更为研究商代城市规划和长江文明起源提供了新的线索。
盘龙城遗址位于武汉市黄陂区,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是长江流域发现的第一座商代古城。自1954年被发现以来,这里陆续发现了城垣、宫殿基址、贵族墓葬等重要遗迹,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玉器、陶器等珍贵文物。这些发现不仅将武汉的建城史追溯至3500年前,也证明了盘龙城是夏商时期中原文化向南扩张过程中的重要中心聚落。
此次新发现的石砌遗迹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其建筑工艺和规模远超以往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同期遗迹。遗迹中部分布着8个60厘米至100厘米见方的大型石块,均匀间隔约1.2米;东西两端则由较小型的石块整齐排列,形成两条平行带,宽约2米。每隔约5米,还可见石块向南与主体结构垂直修砌的短段。这种规整的布局和庞大的规模,显示出这是一项高强度的工程活动,背后必然有着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结构。
对于这处石砌遗迹的功能,专家们提出了多种推测。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星灿认为,这可能是一种框架性的建筑遗存,其功能可能与城墙、护坡或特定的建筑遗迹有关。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昌平则指出,这一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夏商时期中原王朝向南扩张的历史进程,以及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互动关系。
这一发现的重要性在于,它首次在长江流域发现了大规模的夏商时期石砌建筑遗存。在此之前,类似的石砌建筑多见于北方地区的遗址,如石峁遗址等。盘龙城遗址的新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商代城市规划的理解,也为探讨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交流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
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实证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此次新发现的石砌遗迹,作为长江流域首次发现的大型夏商时期石砌建筑,不仅展示了商代城市的规划理念,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高度组织化和工程能力。这一发现将进一步推动长江文明溯源研究,深化我们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
作为“武汉城市之根”,盘龙城遗址不仅是考古学家的研究对象,更成为了公众了解和体验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如今,遗址公园内芳草如茵,花红柳绿,每逢节假日便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踏青游览。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通过创新的展陈方式和丰富的公众活动,让厚重的历史以轻松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成为武汉新的文化地标和网红打卡地。
正如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院长万琳所说:“要让遗址公园‘美’起来,让文化之美与自然之美、建筑之美融合,吸引人们走近遗址,慢慢爱上遗址、爱上传统文化。” 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和保护利用,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古老文明的辉煌,更为当代人提供了触摸历史、感受文化的机会,让这座承载着3500年历史的古城址,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