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D:心脏骤停的“救命神器”
AED:心脏骤停的“救命神器”
2024年2月4日,山西省晋城市河西镇卫生院上演了一场生死时速的救援。一位名叫董某的患者因胸闷、胸痛前来就诊,就在医生张俊忠为其进行心电图检查时,患者突然意识丧失、抽搐。凭借敏锐的判断,张医生立即使用院内配置的AED(自动体外除颤仪)进行电除颤,经过5分钟的紧急抢救,患者意识恢复,心跳恢复正常。这是晋城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配置的AED首次成功救人,也是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使用AED成功抢救的典型案例之一。
AED:心脏骤停的“救命神器”
AED,全称为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是一种便携式医疗设备,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自动分析患者的心脏电信号,识别是否存在致命的室颤或需要电击处理的其他心律失常。一旦确认需要电击,AED会发出清晰的语音指令,指导操作者按下电击按钮,自动释放适量电流通过患者胸部,中断异常的电活动,促使心脏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
研究表明,在心脏骤停发生后的黄金四分钟内使用AED进行电击,可以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据统计,每延迟一分钟,患者的生存率就会降低7%-10%。因此,AED被誉为心脏骤停的“救命神器”,在公共场所和医疗机构的普及率越来越高。
我国AED配置现状
尽管AED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国AED的普及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以上海市为例,虽然已经启动了大规模的AED配置计划,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据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罗力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显示,上海的AED配置密度远低于日本、美国等国家。在日本,平均每10万人拥有超过200台AED;而在美国,这一数字也达到每10万人100台以上。相比之下,上海的AED配置密度仅为每10万人10台左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上海市提出了“全域覆盖、流动配置、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十六字方针。通过在公共场所、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人员密集区域配置AED,并利用出租车等流动资源构建动态心脏骤停应急保护网,同时加强公众急救培训,提升社会整体急救能力。
如何正确使用AED
AED的设计充分考虑了非专业人员的使用需求,通过智能化的语音指导系统,能够引导使用者逐步完成从开机到电击的整个过程。以下是AED使用的具体步骤:
确认患者状态:在使用AED前,首先需要确认患者是否处于无意识、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的状态。如果患者有意识或能够正常呼吸,不需要使用AED。
开启AED:打开AED电源,按照设备提示进行操作。现代AED通常具有自动分析心律的功能,能够判断是否需要电击。
贴放电极片:根据AED的语音提示,将电极片贴放在患者胸部的指定位置。一个电极片贴在患者右侧锁骨下方,另一个贴在左侧乳头外侧。
分析心律:AED会自动分析患者的心律,判断是否需要电击。在此过程中,确保没有人接触患者。
实施电击:如果AED提示需要电击,按照设备指示按下电击按钮。电击后,立即开始心肺复苏(CPR),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持续CPR:在AED完成电击后,继续进行心肺复苏,直到专业医疗人员到达现场。
AED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AED不仅在医疗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各种场景。例如,在学校、机场、火车站、商场等公共场所,AED已经成为必备的急救设备。2022和2023年,晋城市连续两年将“在人流密集场所配置200台AED、培训10000名红十字救护员”列为民生实事项目,进一步构建了分布均匀的急救设备网络。
呼吁与展望
虽然我国AED的普及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公众对AED的认知度和使用能力不足,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呼吁:
加大AED普及力度,提高公共场所AED配置密度。
开展全民急救培训,让更多人掌握AED使用方法。
加强AED使用宣传,消除公众对使用AED的顾虑。
建立完善的AED维护和更新机制,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AED作为心脏骤停的“救命神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了解AED,学会使用AED,为身边的人提供及时的救助。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构建更安全、更健康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