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格物观察 | 地铁变身“美术馆”,上海新型公共艺术空间为城市叙事打卡更多可能性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格物观察 | 地铁变身“美术馆”,上海新型公共艺术空间为城市叙事打卡更多可能性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1205A016Y700

在上海,地铁不仅是穿梭于都市的脉络,更是艺术与生活的奇妙交响。行色匆匆之际,和美不期而遇,越来越多的地铁“美术馆”,让身处上海的市民和游客惊喜不已。

地中海之蓝,点亮上海地铁

7号、12号线龙华中路站临近1号口的美术新空间里,乘坐地铁经过这里的人,驻足享受一场带有异域风情的光影之旅。

这是由上海塞万提斯学院带来的展览《华金·索罗亚(1863-1923):西班牙大师的光影漫步》。索罗亚被誉为“光之画家”,与戈雅和委拉斯凯兹齐名。他以独特的方式捕捉地中海的光影和色彩,并记录了他所处时代下西班牙的生活日常。

近50件索罗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龙华中路站近600平方米的方正空间里,一一上墙展示。其中42件作品的原作收藏于马德里索罗亚博物馆,另有5件作品原作藏于阿斯图里亚斯美术馆。


《华金·索罗亚(1863-1923):西班牙大师的光影漫步》 展览现场。

这些作品以生动色彩和精巧的光线运用为特色,画作因此表现出独一无二的能量。这一特点尤其体现在滨海场景里,阳光和水波营造出愉悦且宁静的氛围。如果不是因为周遭环境中的地铁出口等相关标识提醒,让人有一种置身于美术馆的错觉。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展出的作品以原尺寸复制品的形式展出。一方面,避免了珍贵的原作在全开放式的地铁空间的风险问题;另一方面也不用像常规美术馆设置“一米线障碍”,可以更近距离赏析画作。

不设一米线,更近距离欣赏。

事实上,绝大部分的地铁观众也没有充裕时间停留细看原作本身的画面肌理,在碎片时间中了解和赏析画作内容已经足够。以《华金·索罗亚(1863-1923):西班牙大师的光影漫步》为例,展示多幅描绘海景、婚礼和童趣场景的画作,其中一幅画描绘了西班牙的民族婚礼,新娘穿着特殊的民族服装,给人沉浸其中的喜悦感。

《华金·索罗亚(1863-1923):西班牙大师的光影漫步》展览将持续展出至2025年3月31日。此次展览是塞万提斯学院继与普拉多国家博物馆(2021年)、“达利三角”博物馆(2022年)以及提森-博内米萨国立博物馆(2023年)合作后,基于塞万提斯学院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和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战略合作备忘录框架下合作的一个新项目。

在地铁长廊遇见博物馆

地铁里看展,在上海并非新鲜事。

去年五一期间,在游客如织的徐家汇地铁站,“来历博 看上海”展览在该站的“上海地铁文化艺术长廊”展出。


上海陆家嘴地铁站也化身“艺术走廊”。

以徐家汇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宣传窗口,展览首次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及精品临展带进地铁展厅,让市民、游客在交通枢纽中遇见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在此翻开城市历史,感受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

“我是谁?Who am I?”“我从哪里来?Where have I been?”“我要到哪里去?Where am I going?”,现场,这些问题抛向参观者,近30组(件)展品和图片串联起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前世今生,述说上海故事,呈现海派魅力。


徐家汇地铁站的“来历博 看上海”展览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设计风格富有舞台戏剧化效果,区别于传统意义的博物馆展柜陈列,以商店橱窗小景方式陈列,符合快节奏的动态观看习惯。

南京东路站是上海地铁重要的枢纽站点,每日客流量高达30万人。它也是上海最早迎来美术馆级别原作展览的地铁站。

2023年4月21日,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携手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在2号线、10号线南京东路站换乘区域文化长廊举办“新海派•新力量——中华艺术宫青年艺术家推介展”。

展出的11幅作品皆为艺术家原作,让更多市民充分感受到艺术原作的生命力,品味海派艺术的文化气质与精神。作为中华艺术宫“何谓海派”系列展的延伸,颇具春日氛围的展陈设计与充满生活细节的艺术原作引得往来市民驻足。

南京东路站“新海派•新力量——中华艺术宫青年艺术家推介展”展览现场。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党委书记、执行馆长王一川介绍:“在地铁站里展出原作,不仅让作品走出美术馆的围墙,更是充分激活美术馆不可取代的城市美育功能,为城市的枢纽站增添人文艺术气息,让城市处处皆可美、人人共享美。”

让艺术品原作走出美术馆,在地铁站开创全新的艺术展览空间,成为拓展城市美育新空间的一次创新尝试。

艺术能量在人潮之间涌动

将美术馆搬进地铁中,为市民提供了“与美同行”的契机,使艺术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将为专业文化艺术机构培养更多潜在观众群,实现上海城市文化“美美与共”。

法布里斯·伊贝尔作品《城市·森林》《友谊》在上海陆家嘴地铁站展出。

上海静安寺地铁站内有一座长达83米的“国风艺术装置”,后者采用了新国风手绘形式,并结合玻璃艺术和灯光艺术,整体颜色方案使用了敦煌配色,辉煌大气。这座艺术装置展现了百年静安地标建筑的历史变迁,成为了一个备受乘客欢迎的打卡点。

这种将艺术与公共交通相结合的方式非常新颖和有趣。上海地铁美术馆的展览,如同一扇打开的窗,让游客领略到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风采。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展示了上海的艺术水平,也让游客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华金·索罗亚(1863-1923):西班牙大师的光影漫步》 展览现场。

上海地铁美术新空间的繁荣发展,也得益于相关领域立法的同步跟进和实施。去年4月15日起正式施行的《上海市美术馆管理办法》是全国首部美术馆领域省级政府规章,助推申城的美术馆从“规模时代”步入“规范时代”,从高速发展进阶到高质量发展,为上海众多美术馆发展标出明晰“健康步道”。

在《华金·索罗亚(1863-1923):西班牙大师的光影漫步》展览之前,上海地铁龙华中路站的“美术新空间”已经举办过“地铁遇见普拉多”“萨尔瓦多·达利——魔幻与现实”等大展。在上海公布的首批15个“美术新空间”中,这个空间亦榜上有名。


《华金·索罗亚(1863-1923):西班牙大师的光影漫步》 展览现场。

城市需要高雅的文化殿堂,也需要无墙的艺术空间。“地铁空间中的艺术作品呈现,是海派艺术展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上海美协理事、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教授黄一芊认为,海派艺术展具有人民性、去精英化的特点,同时形式丰富多样。“在公共空间里的审美愉悦,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注脚。这样的艺术展形式值得提倡,但也要突出艺术性,保持审美在线,才是真正的‘美美与共,与美同行’。”

本文内容来源于上观新闻,有删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