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人工智能如何影响艺术教育及创作?青年学者为此展开热议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人工智能如何影响艺术教育及创作?青年学者为此展开热议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529A03O2B00?media_id=&suid=

近日,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多重共生——未来艺术设计”的研讨会,来自国内外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教育及创作中的应用价值。本次研讨会由誉燐画院主办,学术顾问包括DR.ADZROOL IDZWAN ISMAIL、曲健雄、Dr.Somtop,主讲人为刘沛文,学术统筹为陈新椿、刘秦冉。


马来亚大学现场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研讨会现场

人工智能助力艺术教育创新

马来亚大学博士生导师Dr. Adzrool Idzwan bin Ismail指出,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辅助学生实践,提供创造性的作品草图及概念图,还能通过分析大量数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创作的规律和创新的本质。这将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效率,推动艺术教育的多维度发展。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曲健雄则从人类知识和文化结构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人工智能生成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他认为,艺术从媒体走向观念是在避免惯性歧义,人工智能生成艺术是否能够建构一个另一次元空间观念的实体?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基于未来艺术设计的视角,它或许作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一个特定的形态指涉,已强行与过去的艺术史发生了分解和断裂关系,它凭借着艺术的扩张而试图让艺术改变或重写原有方式。

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具体应用

在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SSRU学术主持Dr.Somtop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在拍摄、剧本创作和剪辑等方面都能大幅提高效率。例如,利用大语言模型可以优化拍摄角度和场景布局,NLP技术结合布莱希特剧作理论可以提供多种创作灵感,机器学习算法则能实现智能剪辑。

主讲人刘沛文谈道,目前,人工智能绘画技术仍处于发展中阶段,在绘画体系上并不健全。但通过“文生图”的方式,仍可以生成较为不错的视觉作品。在面对大量的生成图片,如何选择一张好的作品,变得尤为的重要。“文生图”,顾名思义通过文字控制画面效果,这里的文字在人工智能软件中,又简称“关键词”。所以在我的AI课程中,试图通过美术史为引导,辅助学生更精准的提炼关键词,基于艺术的传统审美与现代技术的创新,探索新的研究与应用方向。

美术史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体现为一种跨学科的融合。通过深度学习算法,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对大量美术史作品进行分析和再现。这不仅能够重现,或“智能衍生创作”经典艺术作品,还能通过数据驱动的方法揭示作品的内在风格和技术特征,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解方式。

传统的美术史教育往往依赖于静态图像和文字描述,学生难以全面理解作品的复杂性和艺术价值。人工智能生成的“智能衍生”图片和互动式展示,可以直观地展现作品的细节和风格特点,使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更加深刻地领会艺术作品的精髓。从绘本创作的视角,学生可以有效利用生成的图像,制作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绘本,使美术史教育变得生动有趣,在增强绘本的视觉吸引力的同时,还能通过互动设计,提高读者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推动艺术教育模式的变革,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和艺术鉴赏能力的人才。

人工智能在艺术治疗中的应用

马来亚大学学术主持沈渠成提到,传统的艺术创作在艺术治疗的某个阶段过于耗时,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后现代治疗的文本视框,尝试在动态的画面对话的历程中,引发个案不同的功能取向思维,从而突破基于个人建构的问题或认同经验,引发内部知识的再次获取,以此回应多元视角的个人意义,最终生成个性化的艺术作品。
这不仅有助于患者在艺术治疗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观,还能保持治疗过程的新鲜感和吸引力。这种技术在艺术治疗的阶段性环节中,可以帮助患者在短时间内设计出他们所需要的画面,并且可以通过meta分析得到的数据,为实际的应用提供启示,从而减轻患者的创作压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以及增加治疗的趣味性。

人工智能在音乐领域的应用

uum音乐学博士关涵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音乐领域的应用广泛,涵盖了创作、制作等多个环节。在音乐创作方面,可以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蛋白质视听同体化,进行微观的艺术呈现,形成蛋白质序列与微观艺术的基本关系,实现蛋白质与艺术创作,图像融合的跨领域合并,最终生成新的旋律以及和声。这不仅可以为作曲家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还能辅助创作者突破灵感瓶颈。在音乐制作过程中,仍然可以利用绘制蛋白质二维谱的基本方法,优化音频处理,通过氨基酸振动频谱与图像频谱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建立映射模型,实现音乐与人工智能的跨界融合。此外,也可以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对用户的音乐偏好进行精准分析,从而提供个性化的音乐推荐服务,更好地管理和推广音乐内容。

人工智能在动画领域的应用

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学术主持王晨溪谈道,当下,动画的部分产业仍存在内容同质性的问题,对动画的视觉要求也存在差异。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在动画前期制作阶段,可以通过生成动态图像解决画面特效问题,自动补全关键帧,生成流畅的动画序列。并且,可以和动捕技术的融合,快速上色和生成背景,确保作品风格的一致性和高质量,进而促进创作流程的优化。此外,也可以利用自动化技术和渲染技术,绘制模型贴图、材质,使贴图、材质更加符合现实,增强三维模型的真实感,这样不仅可以为设计师提供丰富的灵感,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人工智能在摄影领域的应用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教师胡明明提到,人工智能技术在摄影的多个环节中也展现出了深刻的影响,在前期拍摄阶段,通过融合“智能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动对焦、曝光调整和场景识别技术,可以使摄影师更加专注于构图和创意,进而达到多终端匹配真实用户。而所谓的智能相机,则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算法实时分析场景,自动优化拍摄参数,确保每一张照片的最佳效果。

在拍摄后期处理方面,也可以通过图像识别和深度学习算法的技术,人工智能自动进行图像修复、噪声消除和颜色校正,进而提升照片的视觉效果。此外,还能够利用风格迁移技术,转换为具有特定艺术风格的作品,并通过智能优化和图像增强,确保每张照片都能达到最佳效果,为摄影创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在影视创作中的应用

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博士刘有鑫谈道,人工智能的核心功能及其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应用潜力,是当下未来艺术设计中常讨论的话题。人工智能工具可以更好的解析和可视化复杂的科学文本,为跨学科交流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过学习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生成视觉图像和图表,学生将掌握基于抽象科学概念转化为具体视觉元素的技巧,从而打破学科间的沟通障碍。在处理未知科学文本时,学生将面临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未知科学文本可能包括前沿研究、未解之谜或理论探讨等。学生可以尝试利用人工智能的创造性生成能力,通过视觉化的方式展示假设和预测,进而促进学术讨论和公众理解。并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结果、展示数据趋势和预测模型,试图将抽象的科学理论具象化,最终激发观众的兴趣和思考。

广东培正学院教师赵紫晨谈道,剧本被称为一剧之本,得益于多元化的智能科技,创作已经并非一件难事,一个主题,一个创意,一个想法已经成为编剧创作的核心了,学生可以借助于人工智能辅助故事编创,文本中的行动描述、神态描述也即创作所写的画面感,借助于科技,通过直观的视觉化呈现给予学生更多启发,辅助他们梳理故事脉络、强化情感表达、升华创作主题。除此之外,借助于人工智能,文本影视化的难度也被降低,分镜的制作不再是一项工作量巨大的事情,即时视觉化呈现文本内容已经成为可能。

人工智能在策展中的应用

四川美术学院教师郝锐昌认为,在展览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策展效率,并利用自动化的数据分析和展示设计工具,使策展人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策展方案。在空间布局中,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辅助呈现多重主体互动的“阈限空间”,进而帮助策展人确定展品的最佳展示方式和布局。展览空间中的各主体,相互间都可以唤起优化的观展路径,不仅可以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并且可以确保展览的创意和技术水准。在与观众互动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观察介入性策展的价值导向和生成逻辑,根据观众的兴趣和偏好,推荐相关的展品信息和展览信息,再利用人工智能实时分析观众的参观行为和反馈,帮助策展人及时调整和优化展览内容和形式。

此次研讨会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在艺术教育及创作中的广泛应用,更为未来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必将在艺术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和艺术鉴赏能力的人才贡献力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