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火车站:从通湘门到特等站的百年变迁
武昌火车站:从通湘门到特等站的百年变迁
武昌火车站,这座位于武汉市武昌区中山路642号的百年老站,见证了中国铁路交通的发展历程,承载着武汉城市发展的记忆。
从通湘门到特等站:百年变迁史
武昌火车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2年。当时,粤汉铁路武昌至长沙段(时称湘鄂铁路)在武昌鲇鱼套开工。由于设计方案的变化,粤汉铁路的起点站从鲇鱼套北移到了徐家棚,但原来在通湘门的工地也建成了火车站,称通湘门站。通湘门站于1917年2月11日开始售票。
然而,通湘门站由于距武昌市中心过远,铁路部门于1935年决定在宾阳门(大东门)外另设车站。新车站于1936年9月开工,同年底落成,命名为武昌总站,于1937年1月1日开通,同时原通湘门站撤销。
1950年8月1日起,武昌总站改名武昌南站,而徐家棚站则同时改名为武昌总站。1952年,中国政府决定组织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异地建设新武昌站。大桥于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新武昌站投入运营。但由于当时新武昌站站房并未完工,只得借用原邮政局的一座二层楼房作为临时旅客服务场所。新武昌站站房最终于1969年5月1日正式建成启用,总面积8025平方米,其中候车室3486平方米。1977年又增建软席客票候车室1幢,面积为877平方米。
2006年,武昌站开始进行扩建改造工程,工程包括重建西站房、新建东站房、新增到发线1条、站台1座以及无柱雨棚。原车站站房于2006年2月开始拆除重建,至2007年12月18日建成。
建筑变迁:从简易站房到城市地标
武昌火车站的建筑变迁,见证了中国铁路建设的发展历程。最初的通湘门站和宾阳门站都是较为简陋的建筑,仅能满足基本的客运需求。1957年迁至现址后,虽然初期借用邮政局的二层楼房作为临时站房,但1969年建成的新站房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宏伟的建筑,总面积达到8025平方米。
2007年完成的扩建改造工程,使武昌火车站成为一座现代化的铁路枢纽。新站房以楚文化为设计意向,东西两个站房均于2008年投入使用。其中西站房宽246米、进深56米,站房最高点距地面44米;东站房宽108米、进深18米。站房主体为三层,地面层为出站层,售票厅、进站口位于站台层,主候车室位于第三层。
站场规模也大幅扩大,中心里程位于京广线K1225+420处。车站共有12条股道,其中贯通式正线(京广线)2条,到发线9条,机走线1条。车站共有5个站台,侧式站台1个,岛式站台4个。车站的日均客运量约为3.5万人次。站场被长486米、宽123米、呈波浪形的无柱风雨棚覆盖。站场和东西站房由地道和一座长131米、宽21米的天桥连接。
城市发展:从粤汉终点到铁路枢纽
武昌火车站的发展历程,也是武汉城市发展的缩影。从最初的粤汉铁路终点站,到如今的全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武昌火车站见证了武汉从一座内陆城市成长为中部重要交通枢纽的历程。
2014年7月1日,随着宜万铁路正式通行动车,宁蓉铁路全线驶上“快轨”,以武汉为中心,以宁蓉铁路与京广高铁交会的十字架为支撑,中国高铁稠密的“米”字网正式形成,武汉从此升级成为中国的“高铁之心”。武汉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并称为中国六大铁路客运中心,其铁路客运总量仅次于北京、广州、上海,位居全国第四,其中,旅客发送量仅次于北京、广州、上海,居全国第四,旅客到达量仅次于北京和广州,居全国第三,而旅客中转量更是位居全国第一,是全国最大的铁路客运中转站。
文化传承:铁路记忆融入城市生活
武昌火车站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城市记忆的载体。在抗击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2008年中国雪灾、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0年4·14玉树地震、2010年8·7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2013年4·20雅安地震等行动中,武昌火车站都曾发挥物资运输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武汉在城市更新中注重铁路文化的传承。例如,武汉四美塘铁路遗址文化公园项目,通过对在地历史做深度解读,让工业遗产更具有价值感和真实性,这是对铁路遗址改造的核心意义。设计团队在此宗旨上,基于场所的实际条件做改造开发,尽可能留存或复原历史印记,并与新构建的公共场所相融合,形成富有生命力的城市空间,实现铁路遗址的重生。
设计团队复原了老火车站站台、1938年徐家棚车站建筑墙面等极具场地感和历史独特记忆的构筑群,以组成公园最为标志性的场景。同时,设计团队将工业设备进行保护与修缮,保留现状乔木、龙门吊、水泥梁等历史遗存,通过动线的组织,串联场地内部多种空间元素,打造成为可参与的“大型铁路遗址户外博物馆”。
武昌火车站,这座见证了中国铁路百年发展的历史建筑,如今正以全新的面貌,继续书写着武汉城市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