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中华民族的图腾”展:八千年龙文化精品文物展
“龙·中华民族的图腾”展:八千年龙文化精品文物展
2024年5月27日,一场名为“龙·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八千年龙文化精品文物展”的大型展览在中国考古博物馆拉开帷幕。这场展览汇聚了来自全国23家文博单位的112件龙主题文物,涵盖了红山、凌家滩、良渚、三星堆等30余个重要遗址的出土文物,系统地展现了中国龙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一部龙形象的“百科全书”
展览以时间为线索,展示了龙形象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的演变历程。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先民就有了对龙形象的崇拜。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的石堆龙距今约8000年,是目前通过科学考古发掘揭示出的我国最早龙形象,具有明显的祭祀功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郭物介绍,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作物播种的时间准确与否,决定着一年的收成,因此,与星象有关的龙形象逐渐成为图腾。中国龙形象是多点起源,形象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其外观主要借用了猪、蛇、鳄鱼等动物,也包含了风云雷电、彩虹、星象等自然现象元素。
蚌龙沉睡6300余年首次亮相
一件由蚌壳制作而成的龙形器物格外引人注目。这件文物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彩陶坡遗址,主体长度约20厘米,经过考古队员的精心修复,终于在展览中首次与观众见面。
在漫长的埋藏过程中,蚌壳中的有机质已经腐烂,呈现层状剥落的状态。考古队员与故宫博物院、北京理工大学科研团队合作,对套箱整体进行了CT扫描与图像分割,得到了龙形蚌饰的细节三维数据。通过3D模拟拼接复原各部位的关系,最终确认了这是一条有足的龙。
这件龙形蚌饰属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呈现出飞龙的姿态,是目前红山文化发现的唯一一件身体舒展的龙。值得注意的是,它出土于一处规模不大的房址内,说明龙是红山文化民众的普遍信仰。
中原与草原龙文化的完美交融
展览中有多件文物展现了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一件出土于内蒙古的魏晋时期龙形金项饰,长度达100多厘米,两端用金片卷制出龙首,龙角用金丝密缠,眉眼等细节清晰可见。链子则代表龙身,由金丝编缀成管状空腔,上面挂有兵器和梳子。
郭物表示,这件器物混合了斯基泰、犍陀罗等多种工艺手法,有明显的外来文化风格和佛教艺术色彩,是西晋时期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交流并本土化的重要体现。
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南宋罗愿所撰的《尔雅翼》中对龙的外貌做了详细描述:“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到了南宋时期,中国龙的形象基本定型。
专家指出,中国龙形象不仅传播到了草原地区,对欧亚大陆各国都有着深远影响。通过这100多件文物,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龙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是怎样起源、发展,又慢慢合为一体的。龙文化的发展脉络展现了其持续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创新性,以及观象授时、造福人民的和平性特征。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12月31日,每周三至周日9时至17时开放(假期开放时间见博物馆相关公告),票价为198元。观众可提前3天通过中国考古博物馆官网或现场购票参观。这场展览不仅是对中华龙文化的系统梳理,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