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丸改名大作战:科学还是传统?
中药丸改名大作战:科学还是传统?
2017年1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中成药通用名称命名技术指导原则》,要求五千多种中成药进行改名。这一政策引发广泛争议,支持者认为这有助于用药安全,反对者则担心会破坏传统文化传承。
政策背景与要求
根据《中成药通用名称命名技术指导原则》,中成药命名应遵循以下原则:
- 科学简明,避免重名
- 规范命名,避免夸大疗效
- 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
对于已上市中成药,需要改名的情况包括:
- 明显夸大疗效,误导医生和患者的
- 名称不正确、不科学,有低俗用语和迷信色彩的
- 处方相同而药品名称不同,药品名称相同或相似而处方不同的
支持观点:科学规范是大势所趋
支持改名的专家认为,这一政策有助于提升中成药命名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冰表示:“一些中成药名称存在夸大疗效的问题,如‘速效救心丸’‘特效感冒片’等,容易给患者造成误导。改名可以避免这种夸大其词的现象,让医生和患者更加理性地选择用药。”
此外,规范命名也有助于中成药的注册管理和市场秩序。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孙咸泽指出:“统一的命名规则可以避免同药不同名、同名不同药的混乱现象,有利于监管部门的管理,也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反对声音:传统文化不应被抛弃
然而,也有不少专家和业内人士对改名政策表示担忧。他们认为,一些中成药名称已经形成品牌效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应该轻易改动。
以“云南白药”为例,这一品牌已经深入人心,如果改名可能会导致消费者认知混乱。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王永炎表示:“中成药的名称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简单改名可能会割裂这种文化联系,不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案例分析:改名带来的影响
以“稳心颗粒”为例,这一药品因名称中包含“稳心”二字而需要改名。生产企业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表示,该产品已经上市多年,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声誉,改名可能会对销售造成影响。
再如“复方丹参滴丸”,虽然没有被要求改名,但其名称中的“复方”和“滴丸”都是现代制药工艺的体现,与传统中药名称有所不同。这反映出中成药命名需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点。
结论:在科学与传统之间寻找平衡
中成药改名政策体现了监管部门对用药安全和规范管理的重视,但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那些已经形成品牌效应、被公众广泛接受的药品,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处理方式,如保留原名但增加科学说明,或者采用新旧名称并行的方式,逐步过渡。
中成药命名的规范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科学性与文化传承之间寻找平衡点。这不仅关系到药品的安全有效使用,也关系到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监管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动中成药向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