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难当头的奢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庆典始末
国难当头的奢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庆典始末
1894年10月10日,正值甲午战争爆发之际,慈禧太后却在紫禁城内大肆操办自己的六十大寿庆典。这场在国难当头之际举行的奢华庆典,不仅耗费巨大,更引发了朝野上下的一片哗然,成为晚清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一幕。
前所未有的奢华庆典
庆典的筹备工作早在一年前就已开始。慈禧太后专门委派礼亲王世铎负责庆典筹备工作,并明确要求按照乾隆六十大寿的规格操办。庆典的规模之大、花费之巨,令人咋舌。
庆典的核心场所是颐和园。为了这场庆典,慈禧太后不惜挪用海军经费,对颐和园进行了大规模修缮。从紫禁城到颐和园沿途,搭建了数十里长的彩棚、祭坛,沿途的园林、寺庙也被装饰一新。据史料记载,仅沿途的装饰费用就高达数十万两白银。
庆典期间,每天都有盛大的朝贺仪式和宴会。从十月初五到十三日,光绪皇帝率领王公大臣、后妃命妇等分批前往皇极殿朝贺。庆典期间,上至帝后王公,下至百官督抚,都要向慈禧太后进献礼品,其中不乏名贵珍馐。
为了支付庆典的巨额开支,慈禧太后效仿乾隆年间的做法,要求各级官员“自愿”捐输。据统计,各级官员被要求捐输的银两总数高达1206900两。其中,京官需捐263900两,外省官员则根据各省经济状况分别承担不同数额。即便是偏远的云南、贵州两省,也被要求各捐32600两。
除了规定的捐输外,各地督抚还需额外准备贡品。例如,云贵总督王文韶除了规定的3290两捐输外,又额外筹集了一万两银子购买贡品,总计超过四万两。直隶总督李鸿章更是出手阔绰,除了捐输外,还额外拿出三万两作为“点景银”,用于装饰沿途的景点。
引发朝野争议
这场庆典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一方面,甲午战争的炮火正隆,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际;另一方面,慈禧太后却在宫中大肆庆祝,这种鲜明的对比让朝野上下一片哗然。
许多主战派大臣曾上书请求缩减庆典规模,但都遭到慈禧太后的严词拒绝。她甚至放话:“你今天让我不欢喜,我就让他一辈子不欢喜。”在这种压力下,尽管庆典规模有所缩减,但奢华程度仍令人咋舌。
民间舆论更是对此表示强烈愤慨。在北京城门口,曾出现“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和“一人庆有,万寿疆无”的对联,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这场庆典的不满。
历史的反思
这场庆典不仅是慈禧太后个人奢靡生活的体现,更折射出晚清统治集团的腐败和颟顸。在国家危难之际,统治者仍沉溺于个人享乐,不惜挪用军费、摊派捐输,这种行为无疑加速了清朝的衰落。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场庆典也反映了慈禧太后对权力的极度渴望。她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举行这场庆典,不仅是为了个人享乐,更是为了向朝野内外展示自己的权威,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然而,这场庆典最终成为晚清衰落的一个象征。仅仅几个月后,甲午战争以中国的惨败告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场庆典的奢华与随后的战败形成了鲜明对比,成为晚清统治者腐败无能的铁证。
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庆典,这场在国难当头之际举行的奢华庆典,不仅耗费巨大,更引发了朝野上下的一片哗然,成为晚清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