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防“黄”新招:家长必看!
青少年防“黄”新招:家长必看!
据统计,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1.9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7.2%。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防止青少年接触黄色信息,成为每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黄色信息无孔不入:青少年接触的主要渠道
在数字化时代,青少年接触黄色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网络游戏、短视频平台、社交软件等都可能成为不良信息的传播渠道。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发布的《县域未成年人网络消费调研报告》指出,周末及节假日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的未成年人已接近八成。而《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仅在小学阶段的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就达95%以上,玩手机游戏的未成年网民比例达到62.8%。
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网络有害信息借助游戏、短视频等载体向未成年人伸出“魔爪”。例如,一些短视频平台虽然设置了青少年模式,但实际操作中,未成年人却能轻易绕过限制。有家长反映,即使开启了青少年模式,孩子还是能进行游戏充值,或者通过退出重新登录的方式绕过限制。
家校联手:构建防“黄”教育的第一道防线
面对严峻的形势,家庭和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必须携手合作,共同筑起防“黄”教育的第一道防线。
在学校层面,性教育已经逐渐被纳入课程体系。例如,北京某初中班主任大圣就专门开设了一堂关于“开黄腔”的班会课。她通过真实案例和选择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黄腔的危害。班会上,当说到“很多黄腔都是和女性有关的,是把女性当成侮辱对象”的时候,不少学生都表现出顿悟的神情。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让学生明白了黄腔的不当之处,更教会了他们如何尊重他人,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在家庭层面,家长需要时刻关注孩子的上网行为。首先,要为孩子安装安全软件,保护设备免受病毒侵扰。其次,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第一导师”,通过耐心的陪伴和倾听,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更重要的是,家长要引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培养多样化的兴趣爱好,让互联网成为探索世界的有益工具,而不是沉迷其中。
成功案例:从“简单粗暴”到“循循善诱”
在防“黄”教育中,简单粗暴的禁止往往效果有限。大圣老师就深有体会,她曾经采取“打手板”的方式禁止学生说脏话,但发现这种方法并没有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于是,她转变了教育方式,通过设置选择题和案例分析,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思考。当学生真正理解了黄腔背后所涉及的尊重与边界问题时,他们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改变的动力。
此外,专家建议,应该加快制定《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明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应该接触的内容。同时,职能部门也需要加强对重点领域的监管,加大对违规企业的惩治力度,以倒逼平台优化和落实未成年人模式。
全社会共同参与: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网络环境
防止青少年接触黄色信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企业、学校、家庭都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近年来,我国通过一系列手段,明确多元主体的治理路径,不断筑牢保护未成年人的网络防线。2020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增了“网络保护”章节,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综合性立法。
但是,法律和技术手段绝非“一劳永逸”的途径。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让他们在山巅看日出,在球场挥洒汗水,在博物馆感受历史的厚重。只有当孩子们真正体会到世界的缤纷多彩,互联网才会成为他们探索世界的有益工具,而不是沉迷其中的“电子鸦片”。
作为家长,与其担心孩子接触不良信息,不如多花些时间陪伴他们,倾听他们的需求,引导他们度过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守护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