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特产助力乡村振兴:从特色资源到产业引擎
襄阳特产助力乡村振兴:从特色资源到产业引擎
湖北省襄阳市,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不仅孕育了众多历史人物和故事,更以其丰富的特产闻名于世。从传统的腌菜、黄酒到特色农产品,再到精美的工艺品,襄阳的特产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近年来,这些特产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特产助力乡村振兴的襄阳实践
在襄阳市宜城市流水镇,党建引领下的特色产业正蓬勃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镇28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其中2个村更是突破百万元大关。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镇党委的科学规划和制度保障。通过建立“月述职、季测评、年考核”制度,以及出台激励村干部的六条意见,流水镇成功激活了集体经济的“一池春水”。
在房县,黄酒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目前,全县有黄酒生产企业17家,标准化黄酒酿造作坊276家,民间酿酒户1万余户,年产黄酒达10万吨。黄酒全产业链产值更是突破40亿元,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宜城板鸭产业的发展同样令人瞩目。近年来,宜城市聚焦鸭产业,从育种保种到鸭苗孵化,从规模化养殖到鸭产品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条。目前,全镇蛋鸭养殖规模达1100万只,年产蛋近39亿枚。通过电商平台,每天有近2000万枚鸭蛋发往全国各地,线上日均订单量超55万单。2023年,楚大鸭业营收约16.7亿元,其中90%经电商平台销售。
程河柳编作为全国三大柳编生产基地之一,年产值已达2亿元。程河镇通过加大农民柳编技艺培训力度,提升编工整体编织水平。目前,柳编产品已发展为六大类、400多个系列、1.2万个花色品种,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欧庙镇依托襄麦冬发展中药材产业,种植面积逾3万亩,年收入达3-4万元/亩,带动当地农户增收。2023年以来,襄城区累计投资1.4亿元,在欧庙建设中医药产业基地,集冷链仓储、中药材初加工、科研等功能于一体,贯穿中药材产品种植、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
老河口市积极推进精品梨园示范园建设,通过标准化管理措施,示范园优质果率达到90%。在关键农时季节,及时开展现场观摩、集中培训、巡回指导等帮助果农解决实际问题,确保技术进村、入户、到田。
熊集镇依托桃产业,发展农文旅融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目前,景区周边已发展特色民宿5家、农家乐10余家、特色采摘大棚20余个、垂钓基地30余处。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游客出行体验,熊集镇正逐步实现“财貌双全”的发展目标。
政策支持为特产发展注入新动力
襄阳市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积极出台支持政策,为特产发展注入新动力。例如,宜城市流水镇建立了集体资产清查、登记、保管、使用等制度,从制度上堵漏洞、去“病灶”,扎紧村集体的“钱袋子”。同时,依托宜城市乡村振兴产业人才培训学校和流水镇农民创业培训示范基地,举办各类专题培训,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在程河镇,当地政府与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框架协议,合作改良柳条品种、开展新品研发,提高程河柳编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通过科技创新,程河柳编正逐步实现多业态融合发展。
特产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襄阳特产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更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以宜城板鸭产业为例,通过“企业+合作社+农场+农户”的经营模式,楚大鸭业带动养殖户数量达1100万只,其中郑集镇就有800万只,户均增收约5000元。
在欧庙镇,农户种植山麦冬的积极性持续高涨。一斤山麦冬鲜块根售价约26元,农户种植一亩山麦冬的年收入可达3万-4万元,远超种植其他农作物的收益。随着山麦冬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展,农户增收致富的前景更加广阔。
未来展望:特产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
襄阳十大特产在乡村振兴中展现出的强大动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未来,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和产业链的持续完善,这些特产产业必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同时,通过品牌建设、市场拓展和人才培养,襄阳特产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其独特魅力,为乡村振兴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