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角灯:东莞非遗中的璀璨明珠
千角灯:东莞非遗中的璀璨明珠
在广东东莞,有一盏被誉为“千古一灯”的传统花灯,它就是东莞千角灯。这盏灯不仅凝聚了东莞人民的智慧与匠心,更承载着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门精湛的制作技艺正面临着传承的困境。
千角灯:千年匠心的结晶
千角灯是宋代八角宫灯的变体,其最大特点是有一千个角,缀有一千盏灯。灯身为多个不同的立体三角形组成,集书画、剪纸、刺绣等优秀民间手工艺于一体。在东莞方言中,“千角灯”与“千个丁”谐音,寓意“百子千孙”、传宗接代的美好愿望。
千角灯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采用纸扎结构工艺,整体呈八棱柱状。一盏完整的千角灯由五个重要部分组成:灯顶、灯柱、灯身、灯带和灯尾。灯顶又称宝顶或华光盖,是一个圆形的大宝顶,上有八条立体彩龙;灯柱则沿着八棱柱状的灯身分布;灯身是最为复杂的部分,主要由200多个三角体及正方体拼接而成,制作流程包括中部骨架制作、上下部骨架制作、安装立方体、灯托、线路和灯、通花纸、画以及装饰品等;灯带从灯顶延伸而出,共有二十四条,每条上都绘有各式精美图案;灯尾则是指灯体下面单独制作的小宫灯。
文化传承:从宫廷到民间
千角灯最早可追溯至元初,由东莞赵家(宋帝皇族后裔)开始扎制。最初,千角灯是赵家的独有之物,每十年重新扎制一次。每年春节,人们都会前来观看千角灯,祈求添丁,逐渐成为莞城的一大民俗。配饰的灯带共24条,虽然灯身会定期重制,但灯带一直作为珍贵之物由赵家保存,可惜在20世纪60年代被毁。
千角灯的制作工艺独特,没有图纸和样本留传,全靠师傅口传身授。这种传承方式虽然保持了技艺的纯正,但也导致了技艺传授的局限性。目前,能够完整掌握千角灯制作工艺的匠人已寥寥无几,这门精湛的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保护与传承:任重而道远
近年来,东莞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24年10月,东莞市出台《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该条例不仅明确了各部门在非遗保护中的职责,还创新设立了镇街一级非遗名录,鼓励支持异地传承的非遗项目在东莞发展。
然而,非遗保护传承的关键在于人才。目前,东莞虽然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9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17人,但相对于千角灯这样的精细工艺来说,传承力量仍显薄弱。《条例》虽然在“扶”“育”“管”“情”四个方面为传承人提供了制度支撑,但要真正实现技艺的代际相传,还需要更多年轻人愿意投身这一事业。
千角灯作为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其价值不仅在于精美的外观和复杂的工艺,更在于其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这盏历经千年的花灯,仍在诉说着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我们期待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让这盏“千古一灯”继续照亮未来的岁月。